【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道德經講義 襲明章第二十七】 [打印本頁]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0-5 11:56
標題: 【道德經講義 襲明章第二十七】

道德經講義 襲明章第二十七

 

恭聞大方無方,大同無用。

 

大方無方者不有去來,不有遠近,不局於小大,不囿於境域。

 

大同無用者,遇事致宜,因物處物,不顯其妙,不見其迹,以一身而體天地之道,以一心而備萬物之理,不待操存運用,而開者無所不開,閉者無所不閉,未嘗計較謀為,而結者無所不結,解者無所不解也。

 

此等妙處,推于人而人無不宜,施于物而物無不善,存之治己,卽以治人,用之善人,卽以善己,故明與明可相襲于無窮。

 

人果能領悟,不溺於人欲之私,亦如大用之無用,堪與大方者,同其大方也。

 

此章經旨,指出襲明五善,是救人救物之妙義也。
  

善行無轍跡。
  

天下之車行有轍,人行有跡,是已過而不化者。

 

如人行事,用意作為,不能因物付物,亦是過而不化。

 

非善行豈能救人救物乎?

 

惟聖人之行,非車轍足迹之可比,與萬物渾化而相忘,不界籓籬,不分人我,事當行則行,時可行則行,所以行之於國家,而國家不見其行,行之於天下,而天下不知其行,山海不能限,鬼神不能測,不見其始,不知其終,經言:「善行無轍跡。」卽是此義。
  

善言無瑕謫。
  

言之及時,言之有本,皆善言也。

 

瑖者,瑕疵也。

 

謫者,過謫也。

 

如無稽之說,不根之語,或至亂德,或至敗行,是為有瑕有疵,有過可謫也。

 

惟聖人非道不言,非理不說,言不輕發,言必恰當,可立天下之明法,可為國家之楷模,語簡而物曉,辭約而理盡,雖言滿天下,而無怨無惡,豈非善言乎,經言:「善言無瑕謫。」蓋是此義。
  

善計不用籌策。


籌者,籌算也。

 

策者,簡策也。

 

非籌算不能知其數之廣,非簡策不能計其數之多,聖人不然。

 

聖人之道,一貫之道也,聖人之心,無為之心也。

 

一貫之道,用之於天下,則萬物之數不計而自知。

 

以無為之心,用於天下,則萬事之理,不較而自得。

 

所以聖人之大機大用,有自然之理,有無為之玅,雖是不可窮之數,不能逆之事,亦坐昭無遺,始終畢見,何須籌策,故曰:「善計不用籌策。」

 

奈何世人,過用精神,各出智慮,雖錙銖斤兩,欲盡無遺,卒不能見其始終本末,較之善計者何益乎。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天地之間,惟眾妙之門,閉之而人不可知,開之而人不可見,是故造化之出入在於此,動靜之闔闢在於此。

 

其閉也,閉不以門。其開也,開不以戶,非至聖神人,不能出入此眾妙之門。

 

關鍵者,柜門之木也,橫曰關,竪曰鍵,人皆知關鍵可以閉門,不知善閉者,雖無關鍵,知進退消長之道,達利害成敗之機,其中密竅,雖鬼神莫可測也,閉之以道,不閉之以門,所以無隙無間,無內無外,求其門戶,尚且不得,更從何處下手開之乎,故曰:「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修行人果能心不動搖,意不散亂,守真固本,養性忘機,主人公無刻不自在,七情鬼終日岡撩亂,六欲魔每時生覬覦,終不能窺其隙,而開我之門又何須關鍵乎。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天下之人,空愁妄想,勞役身心,譬如以繩結物一般,枉費精神,終歸幻化,此非善結者也。

 

善結者,雖無繩約之用,聖向不可知,神而不可測,能結天地之精神,能結理數之造化,能結王道之紀綱,能結聖賢之事業。

 

結天地之精神者,可以修身,可以立命。

 

結理數之造化者,可知吉凶,可知變化。

 

結王道之紀綱者,可明興廢,可辦存亡。

 

結聖賢之事業者,可治國,可平天下。

 

所以無形之繩約,天地不能改,鬼神不能移,紀綱不能亂,事業不能違,此皆是聖人善結之妙處也,故曰:「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奈何世人,晝結於想,夜結於夢,是非名利之端,深鎖於心頭,恩讎好惡之念,牢拴於肺腑,前結未解,後結又續,終日竟夜,身心無一時不結,寢食夢寢,自謂無一人可解,至於敗露之日,弄巧成拙,不可解者,亦解矣,學道之人可不知乎!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上文所謂五善之妙,名雖有五,卽聖人常善之一道也。此常善在人,為固有之德,在物為當然之理;

 

聖人以常善救人救物者,無非以固有之德,救之於人,以當然之理,救之於物也。立三綱五常,明天秩天敍,使人人知人欲宜去,天理宜復,不致自底不類,此便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之妙也。

 

燮理陰陽,調和氣數,回天地之災害不生,保寒燠之愆期不作,使萬物名遂其性,各安其生,不致蟲蝗夭折,此便是:「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之妙也。

 

聖人又不但善能救人物,又且襲明於天下後世,有無窮之善救者也。

 

聖人不棄於人,不棄於物,在能施五善,使人人相繼,物物相承,先聖之善救,後聖亦必善救,先聖之襲明,後聖亦必襲明,以明襲明,以善救善,輔翼於萬世,咸若於萬世,此便是襲明之義也。

 

襲者接續不斷之義。

 

細想聖人之心,與天下後世,渾然是止於至善之地,但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世間有為之善,焉能襲明如此乎!

 

故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善人者,備茲五善之人也。

 

善于己者,未有不推善于人者也。

 

不善之人,視善人之所善而則效之,則不善者,皆可化于善,故言:「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善人,必是不能備五善,而所行不正不中者。善人視不善者,愈加警惕,愈加黽勉,惟恐或底于不善,則鑒戒之小心,卽為資助之有益,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人能貴其師,愛其資,乃為襲明之要妙,倘不能全五善,而所行不足為人法則,為人表帥,是謂不貴其師。

 

不善之行,正可以證我之行,對境知惕,卽是資我。

 

若或以為無足鑒戒,安知我之行,不有類于彼者,是自意其資也。

 

此真無智之人也,卽令有智,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安得謂智乎!

 

安得不謂之大迷乎!

 

若是襲明明于己,而且可以明于人,明與明相襲,悟之者深識其妙,妙為無窮之妙,妙為至善之妙,是謂要妙。

 

此章經旨,蓋謂凡有作有為者,皆不可謂善,故上言五善,皆是無為,救人救物,為師為資,無往而不護其善者,人人可見矣。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tisanoldking/post/132172601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