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9-12 14:36
標題: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天球、地球、月球、星球考源


黃河清

 

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呂氏春秋察意”中說: “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這種“天圓地方”說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天和地的一種理解。

“漢大” , “地方”條( 2,1019 ) :

 

“淮南子天文訓” : “天圓地方,道在中央” 。

 

“地方”這詞原意就是說地是方的。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的地理知識傳入了中國。

 

中國人這才知道,地不是一個方形的平面,而是一個球形。

 

最早向中國人介紹地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1552 - 1610 ) 。

 

1602年年,利瑪竇在李之藻的幫助下,在北京刊行了“坤輿萬國全圖” (全圖分六幅) [ 1 ] 。

 

在“坤輿萬國全圖“的最右側,利瑪竇有一篇署名文章。

 

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全圖的說明開篇。

 

在文章的開頭,利瑪竇說: ”地與海本是圓形而合為一球,居天球之中,誠如雞子,黃在青內。

 

“利瑪竇在這裡不但指出地是球形的,而且他還創造了”天球“這詞。 ”天球“在漢語中原指一種色如天形如球的玉石(見“漢語大詞典” ,第2卷,第1432頁, “天球”條) ,而利瑪竇所用的“天球”顯然是指天文學上的天球,與漢語原有的意義完全不一樣。

 

因此,利瑪竇的“天球”是一個新詞。

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左上角,利瑪竇還有一篇署名文章。此文題目為“論地球比九重天之星遠且大幾何?

 

 ”在這個題目中便見“地球”這詞,這是漢語中“地球”的始見例證。

 

利瑪竇在這篇文字中說明了地球與銀河系中幾大行星的距離,以及地球與這些行星大小的比例。

 

日本學者荒川清秀認為,利瑪竇的這個“地球”是根據“天球”的結構創造的。 [ 2 ]

後來,鄧玉函(約翰函,瑞士人)和王徵在“奇器圖說” ( 1634年)中也使用了“地球”這詞: “每圓界三百六十度,所以地球圓界亦有三百六十度。

 

“ [ 3 ] 1674年,南懷仁(南懷仁,比利時人)在”坤輿圖說“中也使用了”地球“ :

 

純土則在地之至深,如山之中央,如石鐵等礦是也。審此則地球之全體,相為葆合。

 

“ [ 4 ] ( ”漢語大詞典“在”地球“條下提供的例證取自19世紀中後期王韜的作品,這個例證失之偏晚。 )

“天球” , “地球”這兩個詞的創造,為後來“月球” , “星球”的產生提供了造詞模式。

 

 19世紀30年代,普魯士來華傳教士郭實臘( 8月卡爾弗里德里希郭實臘,筆名“愛漢者” ,1803 - 1851年)等人編有一本名叫“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刊物。

 

該刊在道光癸巳年( 1833年)八月的那一期上,有一篇題為“論日食”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幅“食日之圖”的插圖。

 

在解釋這幅插圖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句: “地之身與月之身並為圓,而只其向日之半為光,那不向日之半為黑,所以圖上地球與三月球,乃畫一半白一半黑。

 

“ [ 5 ]這是漢語中”月球“的始見書證。句中“月球”緊接於“地球”之後,郭實臘他們可能是受了“地球”的影響而創造了“月球”這詞。

 

20多年以後,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偉烈亞力, 1815 - 1887年)編纂的“六合叢談” ( 1857年)中也使用了“月球”這詞: “集有商人,曰合未利,創作月球圖。 ”

 

 [ 6 ] 1875年,美國傳教士林樂知(林樂知,1836 - 1907年)和鄭昌棪合譯了“格致啟蒙。

 

”在該書中,有一段關於土星的論述: “土星有八月繞之,星外有光環,以遠鏡窺之甚為美觀,距日八百七十二兆,英里計須一萬七百五十九日,繞行軌道一周,蓋必三十年而為土星之一歲。

 

星之對徑比地球加八倍,其星面亦有黑斑如帶,每十小時三十分,自轉一周與木星相似。

 

其料質比地球愈輕,不過得木星之半,是為一與八之比。

 

星軸斜有二十六度半,所成四季與地球彷彿。光環四圍,似有三層,如第三十六圖,其最外之光環對徑有十六萬六千英里,次層光環略小。

 

此外二層光環十分光明,其內層光環須用大遠鏡窺之,方明星球正在光環中間。

 

“ [ 7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星球“這詞[ 8 ] 。

 

“星球”也可能是根據“地球”的結構創造的。

綜上所述,天文學中的術語“天球” , “地球” , “月球” , “星球” ,可能具有同族關係:利瑪竇先是創造了“天球” ,接著,他依照“天球”的詞語結構,又創造出“地球”這詞;

 

而後來出現的“月球” , “星球” ,可能是“天球” , “地球”這種“ ×球”的構詞形式的繼續。

 

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892/42952/42958/3099269.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