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九 雜門 陰汗589】
陰間有汗。
屬下焦濕熱。
龍膽瀉肝東加風藥一二味。
風能勝濕也,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
陰囊濕者。
以爐甘石 過撲之。
密陀僧末亦佳。
半身汗出 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
內挾寒飲所致。
偏枯及夭之兆也。
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
若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或防己黃東加川烏以散其濕,此証雖屬血虛。
慎不可用四物陰藥。
以其閉滯經絡故也。
石頑曰:汗之源不一。
有因於衛氣疏者。
有因於營氣熱者。
有因於營衛不和者。
蓋風邪干衛,則腠理疏。
營氣乘表虛而外泄,則自汗。
治當散邪為急。
宜從仲景桂枝湯、小建中輩。
遲則營氣外亡。
邪氣內入,必變府實潮熱矣!又宜三承氣湯選用,此皆外感自汗也。
若鬱熱內蒸,亦必從空竅發泄,或從腸胃下奔,或從皮毛外達,則鬱熱得散。
然外泄輕於下奔。
蒸熱勝於乾熱。
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
當從內傷虛損例治之。
至於邪正交加。
非汗不解,故少陽挾熱,或為盜汗,或腋汗脅汗。
須知從陰陽交互時,及陰陽交互處發泄者,皆陰陽不和。
半表半裡証。
小柴胡、逍遙散,皆合劑也,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亦多有之。
至如頭汗,或為濕熱上攻,或為瘀血內結,亦屬陰陽不和,其於陰汗股汗。
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征驗。
豈可一概施治乎。
〔診〕汗家腠理疏豁,其脈必緩。
兼浮則為風。
兼滑則為痰。
兼大則為熱。
兼弱為衛虛。
兼芤為失血。
兼遲為氣虛。
兼細為陰虛。
經云: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
肺脈緩甚為多汗。
尺澀脈滑。
謂之多汗。
病風人脈緊數。
浮沉有力。
汗出不止。
呼吸有聲者死。
不然,則主病氣。
東垣治一人。
二月陰雨寒濕。
又因勞役所傷。
病解之後。
汗出不止。
沾濡數日。
惡寒重添濃衣。
心胸間時煩熱。
頭目昏憒。
上壅食少,此乃胃中陰火熾盛。
與外天雨之濕氣相合,而汗出不休。
遂用羌活勝濕湯。
以風藥去其濕。
甘寒瀉其熱。
一服而愈。
滑伯仁治一婦。
暑月自汗。
口乾煩躁。
欲坐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豁然虛散。
得之食生冷乘涼所致。
以真武湯。
一進汗止。
再進躁退。
三進全安。
飛疇治陳子濃媳。
八月間因產不順。
去血過多。
產後惡露稀少。
服益母草湯不行。
身熱汗出。
產科用發散行血更劇。
自用焦糖酒一碗。
遂周身絡脈棰楚難堪。
惡露大下。
昏沉戴眼。
汗出如浴。
但言心痛不可名狀,此血去過多。
心失其養故痛。
肝主筋。
為藏血之地。
肝失其榮,故絡脈棰楚不堪,且汗為產後之大禁。
若非急用人參。
恐難保其朝夕也。
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五味。
一劑汗止。
因其語言如祟。
疑為瘀血未盡。
更欲通利。
予曰。
聲怯無神,此屬鄭聲,且腹不疼痛。
瘀何從有,此神氣散亂不收之故。
前方加入棗仁、龍齒。
諸証漸平。
後服獨參湯。
至彌月而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