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九 雜門 汗584】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12 11:55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九 雜門 汗584】

張氏醫通 卷九 雜門 汗584

 

 

(汗出不治 盜汗 頭汗 手足汗 陰汗 半身汗出) 經云: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飲食飽甚。

 

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

 

汗出於肝。

 

搖體勞苦。

 

汗出於脾。

 

腎病者。

 

寢汗出。

 

憎風。

 

津脫者。

 

汗大泄。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景岳全書曰。

 

汗出一証。

 

有自汗者。

 

有盜汗者。

 

自汗者, 然無時,而動作則益甚。

 

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

 

諸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

 

腠理不固。

 

衛氣之所司也。

 

人以衛氣固其表。

 

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

 

治宜實表補陽。

 

盜汗者,屬陰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

 

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

 

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

 

然自汗亦有陰虛。

 

盜汗亦多陽虛者,如遇煩勞大熱之類。

 

最多自汗,如飲食之火起於胃。

 

勞倦之火起於脾。

 

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

 

若此者。

 

非陽盛陰衰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

 

總由衛氣之出入。

 

衛氣者,陽氣也。

 

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而何?然則陰陽有異。

 

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

 

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

 

以火爍陰。

 

陰虛可知也。

 

無火而汗出者。

 

以表氣不固。

 

陽虛可知也。

 

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

 

無餘義矣!汗由血液。

 

本乎陰也。

 

經曰: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

 

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

 

欲禁汗而不知橐 之牝牡。

 

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汗証有陰陽。

 

陽汗者。

 

熱汗也。

 

陰汗者。

 

冷汗也。

 

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

 

所謂寒者,非曰外寒。

 

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

 

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

 

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

 

是豈非氣怯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

 

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

 

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

 

甚虛者,非甘、薑、桂、附,速救元氣不可。

 

自汗雖由衛氣不固。

 

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實關乎臟腑蒸發使然。

 

心之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出,包絡之火鬱發也。

 

腎之陰不能退藏於密,則盜汗出。

 

陰火乘虛蒸發也。

 

肺氣衰則表不能衛而自汗出,必喘乏少氣。

 

胃虛水穀氣脫散者汗自出,必氣虛少食。

 

陰虛者。

 

陽必湊,故發熱自汗。

 

當歸六黃湯。

 

陽虛者。

 

陰必乘,故發厥自汗。

 

黃耆建中湯。

 

甚者少加附子。

 

營血不足自汗。

 

黃耆建中加當歸。

 

甚者加熟地。

 

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

 

耆附湯。

 

脾中之陽衰微而自汗。

 

朮附湯。

 

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

 

參附湯。

 

身冷自汗陰躁。

 

欲坐泥水中。

 

脈浮而數。

 

按之如無。

 

經云: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此陰盛格陽。

 

真武湯冷服。

 

肺氣虛者。

 

固其皮毛。

 

玉屏風散。

 

脾虛者。

 

壯其中氣。

 

補中益氣湯。

 

心虛者。

 

益其血脈。

 

當歸補血湯。

 

肝虛者。

 

理其疏泄。

 

逍遙散。

 

腎虛者。

 

助其封藏。

 

都氣丸。

 

火氣炎上。

 

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可用涼膈散。

 

脾胃不和。

 

外挾風濕。

 

身重汗出。

 

羌活勝濕湯。

 

風濕相搏。

 

時自汗出。

 

防己黃耆湯。

 

惡風自汗。

 

桂枝湯。

 

又有漏風証,一名酒風。

 

不論冬夏。

 

額上常有汗出,此醉後當風所致。

 

經曰:有病身熱懈惰。

 

汗出如浴。

 

惡風少氣。

 

病名酒風。

 

治之以澤瀉、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又曰: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漏風之狀。

 

多汗。

 

常不可以單衣。

 

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喘急。

 

惡風衣常濡。

 

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先宜五苓散熱服取汗。

 

後與黃耆建中加白朮、澤瀉。

 

汗出日久。

 

用參、耆、朮、附等藥不效。

 

汗乾仍熱,此風邪伏於經絡。

 

暫與參蘇飲。

 

病已止服,此反治也。

 

汗出不止,名曰亡陽。

 

以附子理中加黃耆。

 

外用溫粉撲之。

 

痰証汗自出。

 

痰消汗自止。

 

二陳加桂枝、枳、桔、香附、貝母。

 

多汗惡風。

 

食則汗出如油。

 

久不治,必成消渴。

 

玉屏風散。

 

少加 牡蠣。

 

病餘氣血俱虛而汗。

 

服諸止汗藥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半劑。

 

加熟棗仁五錢。

 

若胸膈煩悶,不能勝陰藥者。

 

生脈散加黃耆二錢。

 

當歸六分。

 

熟棗仁三錢。

 

一服即驗。

 

別處無汗。

 

獨心胸一片有汗,此思傷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

 

歸脾湯倍黃,或生脈散加當歸、棗仁。

 

豬心湯煎服。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