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大小府門 痢256】
張介賓曰:腸 一証,即今之所謂痢疾也,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膿或血。
有痛者。
有不痛者。
有裡急後重者。
有嘔惡脹滿者。
有噤口不食者。
有寒熱往來者。
雖其變態多端。
然總不外乎表裡寒熱,而於虛實之辨。
尤為切要。
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証。
但兼其表而行散之。
表邪解則痢自愈,如無表証,則必由口腹。
悉屬內傷。
但傷於內者極多。
因於表者,則間或有之,此內外之不可不辨也。
以寒熱言之,則古以赤者為熱。
白者為寒。
至劉河間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
豈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
至丹溪則因之曰。
赤痢乃是小腸來。
白痢乃是大腸來,皆濕熱為本。
自二子之言出,則後世莫敢違之者。
愚見則有不然。
夫痢起夏秋。
濕蒸熱鬱。
本乎天也。
因熱求涼。
過吞生冷。
由於人也。
氣壯而傷於天者。
鬱熱居多。
氣弱而傷於人者。
陰寒為甚。
須知寒者必虛。
熱者必實。
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矣!如頭疼身熱。
筋骨酸痛者。
實也。
脹滿惡食。
急痛拒按者。
實也。
煩渴引飲。
喜冷畏熱者。
熱也。
脈強而實者。
實也。
脈數而滑者。
熱也。
外此則靡非虛寒矣!而相似之際。
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
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
安得不渴。
更當以喜熱喜冷別虛實也。
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內。
腸胃必傷。
膿血稠粘。
安能不痛。
更當以痛之緩急。
按之可否。
臟之陰陽。
腹之脹與不脹。
脈之有力無力。
分虛實也。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
溲必不長。
溲以陰亡。
溺因色變。
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
液之涸與不涸。
色之澤與不澤。
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
陰亡則門戶不閉。
更當以病之新久。
質之強弱。
脈之盛衰。
分虛實也。
至於治法。
須求何邪所傷。
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
去其濕熱。
因於積滯者。
去其積滯。
因於氣者。
調之。
因於血者。
和之。
新感而實者。
可通因通用。
久病而虛者。
可塞因塞用,皆是常法。
獨怪世之病痢者。
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
百無一補。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
後重不益甚乎。
中本虛寒,而復攻其積。
元氣不愈竭乎。
濕熱傷血者。
自宜調血。
若過欲推蕩。
血不轉傷乎。
津亡作渴者。
自宜止泄。
若但與滲利。
津不轉耗乎。
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且曰。
直待痛止,方可補耳。
不知因虛而痛者。
愈攻則愈虛愈痛矣!脈來微弱者可補。
形色虛弱者可補。
口腹素慎者可補。
胸膈寬快者可補。
病後而痢者可補。
因攻而劇者可補。
後重之可補者。
陷則升而補之。
熱則涼而補之。
腹痛之可補者。
滑泄則澀而補之。
虛寒則溫而補之。
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二臟,如瀉而後痢。
脾傳腎為賊邪。
難療。
痢而後瀉。
腎傳脾為微邪。
易醫。
是知腎為胃關。
開竅於二陰。
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
非其治也。
凡四君子、補中益氣,皆補脾虛。
若病在火乘土位侮母。
設非桂、附大補命門。
以復腎中之陽。
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
門戶何由而固。
真元何因而復耶。
若畏熱不前。
僅以參、朮補土。
多致不起。
大可傷已。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