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嘔逆門 嘔吐噦154】
(乾嘔 漏氣 走哺 嘔苦 中酸 吐酸 嘔水 吐沫 吐蛔)經云: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胃熱則嘔。)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人之噦者。
穀入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入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復出於胃,故為噦。
病深者其聲噦。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
不可下之。
欲吐者。
陰邪在上也。
若下之。
不惟逆其陽氣。
反傷無故之陰。
變害莫測。
豈獨反胃而已。
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用是方。
治食穀欲嘔之陽明証。
以中焦有寒也。
茱萸能治內寒。
降逆氣。
人參補中益陽。
大棗緩脾。
生薑發胃氣,且散逆止嘔。
逆氣降。
胃之陽行,則胸滿消矣,此脾藏陰盛逆胃。
與夫肝腎下焦之寒上逆於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乾嘔吐涎沫頭痛,亦不出是方也。
嘔而腸鳴。
心下痞者。
半夏瀉心湯主之。
是証由陰陽不分。
塞而不通。
留結心下為痞。
於是胃中空虛。
客氣上逆為嘔。
下走為腸鳴。
故用是湯分解陰陽。
水升火降,則留者散。
虛者實也。
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思水者。
豬苓散主之。
嘔而思水者。
水飲逆於胸中也,故用豬苓之味淡。
從膈上滲其所積之飲。
更以白朮利水生津。
使水精四布,而嘔自除矣!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熱。
邪在半表半裡。
逆攻而上也。
雖非傷寒之邪,而病勢則一,故即以小柴胡湯和之。
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
食復入之。
兩熱相沖,不得停留。
用大黃下熱。
甘草和胃。
按仲景既雲。
欲吐者不可下。
又用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
何也?
病在上。
因而越之可也。
逆之使下,則必憒亂而益甚。
既吐矣!吐而不已。
有升無降。
當逆折之。
使其下行,故用大黃。
丹溪云:凡病吐者。
切不可下。
近於困矣!
文蛤湯主之。
汗出即愈。
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是方即大青龍湯。
無桂枝有文蛤。
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
今是証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