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嘔逆門 反胃151】
諸嘔吐。
穀不得下。
指暴病嘔吐而言,故以半夏、生薑滌除胃中痰飲。
水穀自無阻礙矣!胃反嘔吐者。
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
為脾胃氣虛而飲積,故用半夏之燥濕,即兼人參以補胃氣也。
蜜者性滯滋濕。
用之何哉。
以胃之上脘燥,故食難入。
雖食亦不得下中脘。
用之以潤胃燥。
揚之水者。
佐蜜以潤上脘之燥也。
胃反吐而渴。
欲欲水者。
茯苓澤瀉湯主之。
胃反吐。
津液竭而渴也。
欲飲水以潤之。
無小便不利而用澤瀉。
何哉。
觀外台以此治消渴脈絕。
胃反嘔食,則知水雖入而不散於脈。
脈之陰體絕矣!澤瀉者。
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薑之辛入膀胱。
行布水精於五經,故凡渴欲飲水者,多用行水之劑。
豈獨防其水停而已哉。
正欲行水布散經脈。
滋潤表裡。
解其熱鬱耳。
茯苓之淡行其上。
澤瀉之鹹行其下。
白朮、甘草之甘布其中。
桂、薑之辛開其道。
通其氣。
導其水。
以令四布而和營衛也。
反胃系真火式微。
胃寒脾弱不能消穀。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
腹中脹悶。
不可忍而復吐。
雖曰脾胃虛寒。
然致病之由,必有積滯於內。
千金治反胃初起。
用金匱茯苓澤瀉湯。
去白朮換乾薑。
加人參、橘皮、大黃、青竹茹。
得利。
去大黃。
為胃虛反食。
下喉便吐之主方。
若吐出原物。
酸臭不化,此飲食入胃。
既抵胃之下脘。
復返而出也。
宜理中湯為主。
甚則加丁、附、川連。
若脈數而邪熱不殺谷。
乃火性上炎。
多升少降。
應與異功散加沉香、川連、歸、芍、生地。
食物之後。
冷涎不已。
隨即反出,或心腹覺疼。
藿香安胃散,或六君子加丁者、藿香。
咽喉阻塞。
胸膈滿悶。
暫用香、砂、枳、朴以開其結滯。
然破氣藥過多。
中氣因而不運。
異功散加香、砂使氣旺自能運化。
氣滯痞塞實痛。
平胃散加藿香、砂仁。
胃虛中氣不運而噎塞者。
四君子加黃耆、橘紅、砂仁。
反胃而渴欲飲水。
金匱茯苓澤瀉湯。
千金去白朮、生薑加半夏。
小便不利。
桂苓丸加半夏、澤瀉、甘草、生薑作湯服。
虛人反胃多渴。
七味白朮散。
反胃食入一日半日。
吐出如故。
乃胃氣虛弱而有痰,不能消化。
隨氣逆上也。
二陳加丁香、藿香、雞內金。
虛。
加白朮、炮薑。
大便燥結。
久閉不通。
似屬血熱。
不可頓攻。
止可清熱潤燥。
小製湯丸。
漸次加之。
關扃自透。
開關利膈丸。
然服通利之劑過多。
血液耗竭。
轉加閉結者,宜用人參固本丸料煎膏。
時時服之。
胃反上氣。
食即吐出。
屬熱者。
千金用蘆根、茆根等分煎服。
不應,加竹茹、生薑。
反胃倦怠無力。
垂死者。
以人參一二兩濃煎。
加薑汁頓服。
屬寒者。
加桂附少許。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