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6】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11 15:52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6】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6

 

經曰: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六腑。

 

身熱不時臥。

 

上為喘呼。

 

陰虛生內熱者。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而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陽盛則外熱者。

 

因上焦不通,則皮膚致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發泄,故外熱。

 

勞則喘且汗出。

 

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東垣云:夫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有所勞倦,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

 

火旺則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故困熱。

 

無氣以動。

 

懶於語言。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經言勞者溫之。

 

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

 

手足煩熱。

 

春夏劇。

 

秋冬瘥。

 

以黃耆建中湯治之。

 

人受水穀之氣以生。

 

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

 

脾胃氣虛,則下溜肝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病。

 

始得則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若陰火上沖,則氣高而喘。

 

煩熱。

 

為頭痛。

 

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溜。

 

使穀氣不得升浮。

 

是春升之氣不行,而無陽以護其營衛。

 

使不任風寒。

 

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與外感風寒之証。

 

頗同而實異。

 

內傷脾胃。

 

乃傷其氣。

 

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

 

傷其外則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其內則不足。

 

不足者補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皆瀉也。

 

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皆補也。

 

內傷不足之病。

 

苟誤認作有餘之証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惟當以辛甘溫劑。

 

補其中而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以陽氣下陷,故用味薄氣清之品。

 

若升麻、柴胡之類舉而揚之。

 

使地道左旋。

 

升於九天之上。

 

倘陰氣不降者。

 

用黃柏、澤瀉之類抑而降之。

 

使天道右遷,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

 

為萬世無窮之利。

 

不必降也。

 

清升濁自降矣!血中伏火。

 

日漸煎熬,如氣浮心亂。

 

朱砂安神丸鎮固之。

 

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表証也。

 

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

 

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

 

乃陰陽氣和。

 

自然汗出也,如腹中痛。

 

惡寒而脈弦者。

 

是木來克土也。

 

小建中湯,如脈沉結。

 

腹中痛。

 

理中湯。

 

如脈緩體重節痛。

 

腹脹自利。

 

米穀不化。

 

是濕勝也。

 

平胃散燥克之。

 

脅下縮急。

 

加柴胡。

 

臍下急。

 

加肉桂。

 

身體疼重者濕也。

 

合五苓散,如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加羌、防、 本、升麻、蒼朮。

 

勿用五苓。

 

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

 

別作一服與之。

 

內傷有虛實之分,如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發熱自汗。

 

倦怠乏力。

 

乃虛中之証。

 

應補益中和之劑調治。

 

無施解表。

 

若飲食過飽。

 

乃虛中之實。

 

為其所傷飲食。

 

積滯不消。

 

以致心胸痞悶。

 

仍發寒熱。

 

惡心惡食。

 

須用消導之劑。

 

俟其消克。

 

心胸舒泰。

 

仍用益脾之藥。

 

使無重虛元氣。

 

有宿食不消。

 

日晡熱氣實者下之,亦要詳審。

 

無過妄利,故虛人飲食所傷,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皆當用六君子理胃為主。

 

內傷勞倦,及久病之後。

 

用補中益氣理脾為主。

 

理脾則百病不生。

 

不理脾則諸病續起。

 

久之仍入於胃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