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燥37】
喻嘉言曰:燥之與濕。
有霄壤之殊。
春月地氣動而濕勝。
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春分以後之濕。
秋分以後之燥。
各司其正。
奈何內經獨遺燥氣。
詳病機諸氣 鬱,皆屬於肺。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二條明指燥病而言。
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燥病之要。
可一言而終。
只緣內經失卻長夏傷於濕句。
致誤傳秋傷於燥為傷濕,而解者競指燥病為濕病。
宜乎經旨之不明也。
戴人有云:休治風兮休治燥。
治得火時風燥了。
斯治燥之要,亦一言而終也。
老人多有大便後寒熱。
發作有時。
頗似外感。
實非外感也。
大便努掙傷氣,故便出則乘於陽而寒。
頃之稍定,則陽勝陰而熱。
若果外感之寒熱。
何必大便後始然耶。
世醫遇此証。
每謂濕熱內蘊,而用滑利之劑以驅之。
不知瘦人身中。
以濕為寶。
有濕則潤。
無濕則燥。
今指燥為濕。
是欲出而反閉其戶也。
石頑曰:夫燥有臟腑之燥。
有血脈之燥。
燥在上必乘肺經,故上逆而咳。
宜千金五味子湯。
若外內合邪者。
千金麥門冬湯。
風熱心煩。
脾胃熱壅。
食不下者。
千金地黃煎。
積熱煩渴。
日晡轉劇。
喘咳面青。
能食便秘者。
生地黃煎主之。
燥於下必乘大腸,故大便燥結。
然須分邪實津耗血枯三者為治。
邪實則大煩渴。
躁悶腹脹。
通幽湯、潤燥湯、清涼飲、四順清涼飲、麻仁丸。
大腸風秘血燥。
潤腸丸加郁李仁、防風。
名潤燥丸。
潤而下之。
能食熱盛。
可用豬膽導法。
津耗者。
屢欲便而不可得。
圊欲了而不了。
便出仍是大塊。
異功散加二冬、沉香。
用麻仁擂水煎服。
兼嚼蘇子、胡麻之類。
外用蜜煎導,或削陳醬瓜導之亦佳。
血枯者。
嘔逆食不下。
大便日漸燥結如栗。
生料六味丸去山萸。
加生何首烏、當歸煎服,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蓯蓉、桃仁擂水煎服。
兼食人乳酥蜜之類。
但蓯蓉咸腐。
服之每令嘔吐。
不可不知。
老人氣血俱耗竭者。
固本丸作膏服。
若至嘔逆不食。
便如羊矢。
不可治矣!燥在血脈。
多見風証。
木無所畏也。
燥本火氣之餘,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
大補地黃湯治內。
潤燥養陰為第一義。
火熱亢甚。
津液耗竭,不能榮養百骸。
手足痿弱,不能收持。
反似痺濕之証。
養陰藥中,必加黃柏以堅之,如虎潛丸之類。
若誤作風治則殆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