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2】
經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身半以下者。
濕中之也。
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濕勝則濡瀉。
因於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 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
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其氣清,其體虛,故聰明系焉。
卻被濕土之獨氣熏蒸。
清道不通。
故沉重不利。
似乎有物蒙之。
失而不治。
濕鬱為熱。
熱留不去。
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
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弱痿。
素嘗氣疾。
濕熱加之。
氣濕熱爭,故為腫。
諸陽受氣於四肢也。
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
全以風治者誤矣!風寒暑皆能中人。
惟濕氣積久。
留滯關節,故能中。
非如中風寒暑之暴也。
外中濕者,或山嵐瘴氣,或天雨濕蒸,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則濕從外中矣,其証關節疼重。
頭重體疼。
腹脹煩悶。
昏不知人,或四肢倦怠。
腿膝腫痛。
身重浮腫。
大便泄瀉。
小便黃赤。
羌活勝濕湯。
若一身盡痛。
為風濕相搏。
除風濕羌活湯。
肢體煩疼。
頭重鼻塞,或見泄利,或下清血。
為風木之邪內乾濕土。
神朮湯。
濕毒下血。
大便泄瀉。
四肢沉重。
升陽除濕防風湯。
若腰以下重著。
為濕滯經絡。
滲濕湯。
然病有傷中之不同。
傷濕者。
足太陽膀胱經也。
中濕者。
足太陰脾經,或足少陰腎經。
傷膀胱則煩渴引飲。
小便不利而腫脹。
五苓散。
著脾則四肢浮腫,不能屈伸。
大便多溏,此醇酒濃味水濕等物所傷。
濕從內中也。
除濕湯。
著腎則腰疼身重。
小便不利,此醉臥濕地,或下體濕衣所傷。
濕從外中也。
腎著湯。
濕盛身疼。
小便不利。
體重發渴者。
五苓散加羌活。
治濕在上在外者當微汗。
羌活勝濕湯。
在下在內者,當利小便。
五苓散。
東垣云: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然亦不可過治。
病去六七,即當改用理脾之劑,如水去其地猶濕。
若過用之。
腎水受虧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