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竹木部黃檗百七五】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9 21:30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竹木部黃檗百七五】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竹木部黃檗百七五

 

 

味苦微辛,氣寒,陰中微陽,降也,善降三焦之火。

 

制各以類,但其性多沉,尤專肝腎,故曰足少陰本經,足太陽,厥陰之引經也。

 

清胃火嘔噦蚘蟲,除伏火骨蒸煩熱,去腸風熱痢下血,逐二便邪火結淋。

 

上可解熱渴口瘡,喉痺癰瘍;下可去足膝濕熱,疼痛痿蹶。

 

此其性寒潤降,去火最速。

 

丹溪言其制伏龍火,補腎強陰。

 

然龍火豈沉寒可除?水枯豈苦劣可補?陰虛水竭,得降愈亡,撲滅元陽,莫此為甚。

 

水未枯而火盛者,用以抽薪則可;水既竭而枯熱者,用以補陰實難,當局者慎勿認為補劑。

 

予嘗聞之丹溪曰:火有二:君火者,人火也,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龍雷之火也,陰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檗之屬可以降之。

 

按此議論,若有高見,而實矯強之甚,大是誤人。

 

夫所謂從其性者,即[內經]從治之說也。

 

經曰:正者正治,從者反治。

 

正治者,謂以水制火,以寒治熱也。

 

從治者,謂以火濟火,以熱治熱也,亦所謂甘溫除大熱也。

 

豈以黃連便是正治,黃檗便是從治乎?即曰黃連主心火,黃檗主腎火,然以便血溺血者,俱宜黃連,又豈非膀胱,大腸下部藥乎?

治舌瘡口瘡者,俱宜黃檗,又豈非心脾上部藥乎?

總之,黃連,黃檗均以大苦大寒之性,而曰黃連為水,黃檗非水,黃連為瀉,黃檗為補,豈理也哉?若執此說,誤人多矣,誤人多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