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作嘔三十二】
●立齋曰:喜熱惡寒而嘔者,宜溫養胃氣。
脈細腸鳴,腹痛滑瀉而嘔者,宜托裏溫中。
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
脈實便秘而嘔者,宜瀉火。
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
雖丹溪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虛補之。
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
況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十纔一二;脾胃虛寒,或痰氣而嘔者,十居八九,故不可執以為言也。
又曰:凡癰瘍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者,為有餘,當下之。
若腫硬不潰,脈弱而嘔者,乃陽氣虛弱,當補之。
若嘔吐少食者,乃胃氣虛寒,當溫補脾胃。
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在腫瘍,當助胃壯氣,若妄用攻伐,多致變證不治。
●薛氏<樞要>曰:瘡瘍作嘔,不可泥於熱毒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
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
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裏消毒散補之。
膿熟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裏散,後用鍼以泄之。
焮痛便秘,熱壅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
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裏健中湯。
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裏益中湯。
●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裏溫中湯。
肝木乘脾而嘔者,托裏抑清湯。
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裏清中湯。
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裏益黃湯。
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裏越鞠湯。
又曰: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
飲冷便實,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
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補之。
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
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隔陰冷致嘔,而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也,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熱毒作嘔證,如劉貴患腹癰,焮痛煩躁,脈實作嘔,河間云: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
若脈沉實者,先當疏其內,以絕其源。
又曰:嘔噦心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或皮肉不變,邪氣在內,宜用內疏黃連湯治之。
然作嘔脈實,毒在內也,遂以前湯通利二三行,諸證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
金臺王時亨年逾四十,患臂毒焮痛作嘔,服托裏消毒藥愈甚。
予用涼膈散,二劑頓退,更以四物湯加芩,連四劑而消。
薛按 ●胃寒作嘔證:如顧浩室人,年逾四十,患發背,治以托裏藥而潰,忽嘔而瘡痛,胃脈弦緊,彼以為餘毒內攻。
東垣云: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臟腑之虛也。
丹溪云:潰後發嘔不食者,濕氣侵於內也。
又云: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
今胃脈弦緊,木乘土位,其虛明矣。
予欲以六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砂仁,藿香治之,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甚。
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
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
亦有大便不實,或腹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噯腐,此皆腸胃虛寒也,以理中湯治之;如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
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湯及附子理中丸有效。
蓋此證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鬱滯所致,故用溫補之劑,使中氣溫和,自無此證矣。
張生患漆瘡作嘔,由中氣虛弱,漆毒侵之。
予以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治之,彼不信,另服連翹消毒散,嘔果甚,復邀治,仍以前藥,外用麻油調鐵銹末塗之而愈。
薛按。
戴氏曰:如惡心者,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惡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
名元禮,南院使。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