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腫瘍二十五】
●立齋曰: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
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裏也,宜下之。
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者,邪在經絡也,當調營衛。
焮腫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
焮腫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
惡寒而不潰者,氣虛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
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結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
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又曰:大抵癰腫之證,不可專泥于火為患,況稟有虛實及老弱不同,豈可概用寒涼之藥。
設若毒始聚,勢不盛者,庶可消散。
尤當推其病因,別其虛實,若概用涼藥,必致誤事。
如膿將成,邪盛氣實者,用消毒之劑先殺其毒,雖作膿不為大苦,潰亦不甚,若就用托裏,必益其勢。
如膿將成不成及不潰者,方用托裏。
膿成勢盛者鍼之,膿一出,諸證悉退矣。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裏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寧無孟之非。
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
●愚意前論腫瘍有云忌補宜下者,有云禁用大黃者,此其為說若異,而亦以證有不同耳。
蓋忌補者,忌邪之實也。
畏攻者,畏氣之虛也。
即如腫瘍多實,潰瘍多虛,此其常也。
然腫瘍亦多不足,則有宜補不宜瀉者;潰瘍亦或有餘,則有宜瀉不宜補者,此其變也。
或宜補,或宜瀉,總在虛實二字。
然虛實二字最多疑似,貴有定見。
如火盛者,宜清者也。
氣滯者,宜行者也。
既熱且壅,宜下者也。
無滯無壅,則不宜妄用攻下,此用攻之宜禁者也。
至若用補之法,亦但察此二者,凡氣道壅滯者不宜補,火邪熾盛者不宜溫。
若氣道無滯,火邪不甚,或飲食二便清利如常,而患有危險可畏者,此雖未見虛證,或腫瘍未潰,亦宜即從托補。
何也?蓋恐困苦日久,無損自虛,若能預固元氣,則毒必易化,膿必易潰,口必易斂,即大羸大潰猶可望生。
若必待虛證疊出,或既潰不能收斂,而後勉力支持,則輕者必重,重者必危,能無晚乎?此腫瘍之有不足也,所係非細,不可不察。
向予長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週而患背疽。
初起時,背中忽見微腫,數日後按之,則根深漸闊,其大如碗,而皮色不變,亦不甚痛。
至十餘日,身有微熱,其勢滋甚,因謀之瘍醫。
或云背疽,或云痰氣,或曰葷腥溫補,一毫不可入口。
乃投以解毒之藥,一劑而身反大熱,神氣愈困,飲食不進矣。
予危懼之甚,因思丹溪有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佐之。
又曰: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
是誠確論也。
因卻前醫,而專固元氣以內托其毒,遂用人參三錢,製附子一錢,佐以當歸,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屬,一劑而飲食頓進,再劑而神彩如舊,抑何神也。
由是弛其口腹,藥食並進,十劑而膿成。
以其根深皮厚,復用鍼出膿甚多,調理月餘而愈。
向使傾信庸流,絕忌溫補滋味,專意解毒,則胃氣日竭,毒氣日陷,飲食不進,倘致透隔內潰,則萬萬不保矣。
且此兒素無虛病,何敢乃爾?蓋以其既屬陰證,又無實邪,見自確真,故敢峻補脾腎,方保萬全。
鳴呼! 醫之關係,皆是類也。
因錄此按,用告將來,以見腫瘍潰瘍,凡虛證未見,而但無實熱壅滯可據者,便宜托補。
如此則其受益于不識不知,有非可以言語形容者。
新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