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圍藥十五】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6 19:14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圍藥十五】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圍藥十五

 

 

●<內經>云: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又云:形傷痛,氣傷腫。

 

此以臟腑不和而瘡發於外也明矣,若塗貼寒涼,豈能調和臟腑,宣通氣血耶?若其腫痛熱渴,脈滑數而有力,證屬純陽者,宜內用濟陰湯,外用抑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

 

若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不潰,似赤不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陰半陽者,宜內用沖和湯,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

 

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雖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者,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也。

 

丹溪曰: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證耳,若不辨其陰證陽證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則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

 

況運氣得寒則不健,瘀血得寒則不散,敗肉得寒則不潰,新肉得寒則不生,治者審焉。

 

見<外科樞要>。

 

●立齋曰:大抵瘡之起發潰斂,皆血氣使然,各人元氣虛實不同,有不能發出而死者,有發出不能成膿而死者,有成膿不能腐潰而死者,有腐潰不能收斂而死者。

 

敷貼之法,但可應酬輕小之證耳。

 

若血氣已竭,其患必死,不但敷貼不效,且氣血喜溫而惡寒,腠理喜通而惡塞,氣血因而愈滯,腫患因而愈盛,邪氣因而愈深,腐潰因而愈大,怯弱之人取敗多矣。

 

況瘡瘍乃七情相火,或食膏梁,或餌金石,以傷陰血,陽盛陰虛,受病於內而發於外,若不別氣分血分,陰陽虛實,腐潰淺深,即服藥尚有不能保生者,可敷貼而已乎? ●施二守項右患一核,用涼藥敷貼,頸皆腫。

 

又敷之,腫胤胸腋,冷應腹內,不悟涼藥所致,尚以為毒盛,形體困憊,自分不起,延余治之。

 

見其敷藥處熱氣如霧,急令去藥,良久瘡色變赤,刺出膿血,用托裏藥而愈。

 

張侍御發背,專用敷藥,瘡黯不起,胸膈悶氣,不能呼吸,自分不治,余用辛溫托裏藥而愈。

 

一男子臀癰腐潰,肌肉不生,用藥敷之,肌肉四沿反硬。

 

予診之,脈澀而弱,此氣血俱虛,不能營於患處,故敷涼藥反硬,乃血氣受寒凝結而非毒也,用大補藥而愈。

 

一男子患胸疽,腫高作痛,腫處敷藥,痛雖止而色變黯,腫外作痛,仍敷之,肉色亦黯,喉內作痛。

 

不悟此為涼藥所誤,反盡頸敷之,其頸皆潰而死。

 

一男子因怒,左腫一塊,不作痛,脈澀而浮。

 

余曰:此肝經邪火熾盛,而真氣不足為患,宜培養血氣為主。

 

彼以草藥敷貼,遂致不救。

 

王安人發背,正潰時欲速效,敷以草藥,即日而死。

 

張宜人年逾六十,患發背三日,肉色不變,頭如粟許,肩背腫,脈洪數,寒熱飲冷。

 

予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及隔蒜灸五十餘壯,毒大發,背始輕。

 

再用托裏藥,漸潰,因血氣虛甚而作渴,用參,耆,歸,熟等藥而渴亦止。

 

彼欲速效,乃自用草藥罨患處,毒氣復入,遂不救。

 

薛按凡癰瘍腫痛,宜用圍藥敷治者,惟降癰散為第一,無論陰毒陽毒,皆所宜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