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積論大小合參】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6 11:38
標題: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積論大小合參】

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積論大小合參

 

積論大小合參

 

積聚大小一轍,但人大氣壯無積,人小氣弱積多,故積論偏重啞科。

 

夫不言痢瀉疳三者,而僅言積,治未病之源也。

 

更不言六聚,而先言五積,從其難者而言之也。

 

聚與積總因食物不化,陰血凝聚,源同而名異。

 

《經》曰: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聚者,陽氣也,故陽浮而動其氣,運轉不定,遇滯即止,發無本根,痛無常處,氣旺漸消,不治自己。

 

積者,陰氣也,故陰沉而伏,蓄積一處而不行,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邪,陰屬裡,治之為難,積有常所,有形之血也。

 

聚無定位,無形之氣也,積塊者,疾與食積,死血也,凡面黃浮腫,腹脹虛鳴,小便如油,毛髮焦黃,下痢赤白,目珠黃赤,遍體虛腫,當腹倍熱,遇食肚疼,昏困多睡者,皆是積候,宜急治之。

 

若至面白喘急,或面黑眼直,乾嘔不食,瀉住又瀉,腹急如鼓,項軟口噤,手足俱細者,並為不治。

 

然有五臟為積之名 瘕痞癖,四症之別,食乳氣三積之分,虛實驚諸積之異,先舉五臟之積而詳之。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形如覆杯,有頭有足,如龜鱉狀。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於胃脘,覆大如盤。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如大杯。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或上或下,亦無定時,此五積之候也。

 

 者按之應手,亦如五積之不移。

 

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

 

 者,皮濃也,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

 

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

 

乳積者吐瀉兼作,氣息酸臭,因乳哺失調所致也。

 

食積者,腹堅熱渴,或瀉或嘔,腸鳴腹痛,因飲食過餐而得也。

 

氣積者,腹痛啼叫,痢如蟹渤,因物觸忤兒,或食母氣乳而得也。

 

虛積者,乳食不化,一身浮腫,虛中受積也。

 

實積者,肚熱糞硬,身熱而渴,嗜食善飢,實熱蘊積也。

 

驚積者,因驚時與食,口穢而黃當腹疼痛是也。

 

治之之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實者行之,虛者調之,驚者和之,治積惟有挨積、磨積、消積、化積,而無迅下之理。

 

丹溪云:凡積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

 

況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加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

 

正氣與邪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危亡從及。

 

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國中末之三法,不可不明也。

 

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

 

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

 

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蓋積之為義,匪伊芳朝夕,所以去之亦當行漸,攻之愈亟,則傷正氣,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愈固矣,更宜審明何經受病,受傷何物,從其因以治之。

 

昔張子和動輒言下,下之當也,仲景三承氣審之詳密,可下、不可下、急下,何積何藥,分毫不爽,寒積,巴豆感應丸,熱積,大黃承氣湯,血積,桃仁紅花,下水牽牛,甘遂,水中之血,虻蟲,水蛭,蟲積,檳榔、雷丸,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無忌而妄用者,殺人之罪,稍虛者,當扶助正氣,消息推蕩之,慎勿孟浪戕人天年。

 

五積當從鬱論,《難經》所謂:因受勝已之邪,傳於已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因留為積,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積六聚,治同鬱斷,伏梁者火之鬱,肥氣者木之鬱,痞氣者土之鬱,息賁者金之鬱,奔豚者水之鬱,鬱者氣不舒,而抑鬱成積,不獨聚可以氣言也。

 

故治積之法,以理氣為先,則津液流行,積聚何由而成?然更不可不兼以補也。

 

蓋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成病,故積之為積,本於氣並血弱之人,故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

 

善治積者,不必問其何經何臟,必先調其中氣,使能飲食,氣血既旺,積滯自消,即壯實而宜消者,亦當以補氣補血之藥兼服。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

 

衰其半而已,故消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余積不攻自退,所謂養正則邪自除,猶滿朝皆君子,則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

 

若欲積盡而後止,胃氣之存也無幾矣。

 

積聚痞塊之證,皆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致,若以五臟傳克成積,不亦求之太過乎,蓋氣血榮衛,一身上下周流,無時少息,一旦七情感動五志之火,火性炎上,有升無降,以致氣液水穀,不能順序,稽留而積也必矣。

 

丹溪曰:氣不能成塊成聚,夫塊乃有形之物,乃痰與食積,死血而成。

 

凡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何以明之?

夫左關肝膽之位,藏血液,右關脾胃之位,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在左為血塊,右邊有積,則為食積,而其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穀,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而為痰飲也。

 

治法因所因,從其類以治之。

 

大抵積之初,多屬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

 

宜知新久之異,以分辛溫、辛平、辛涼三者之宜。

 

然人之積塊疝氣,心腹等痛,本多屬熱,而方中又多用桂附熱藥,卻又不發藥毒者,蓋因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病與情相和,況積久成鬱,而火邪深矣。

 

若見寒愈逆,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息即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從治法也。

 

世人見其投熱不為熱誤,遂以是症為屬沉寒痼冷,恣投熱劑,以致真氣破蝕,陰血干枯,不可為矣。

 

抑嘗論之,醫為病所困者,惟陰虛之難補,久積之難除,故玉山自倒,陰虛之謂也。

 

養虎遺患,久積之謂也。

 

人之罹此二者,須節欲以養性,內觀以養神,淡泊自如,從容自得,然後委之於醫,方能為爾保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2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