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四十二謨集痘疹詮麻疹全疹證五】
●疹雖非痘之比,然亦由胎毒蘊於脾肺,故發於皮毛肌肉之間,但一時傳染,大小相似,則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者。
此其源雖內發,而證多屬表,故其內為胎毒,則與痘證同,外有表邪,則與傷寒類。
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
故其為證,則有欬嗽噴嚏,面腫腮赤,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惡心嘔噦,或以手掐面目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藥,不使留停於中,庶無他患。
且凡是疹證,必其面赤,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熱五六日,而後見紅點遍身,此其所以與痘與傷寒有異也。
●痘欲盡發而不留,疹欲盡出則無病。
邪氣鬱遏則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困而不伸。
毒歸五臟,變有四證,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歸肺則欬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
●程氏曰:麻疹初出,類傷風寒,頭疼欬嗽,熱甚,目赤頰紅。
一二日內即出者輕,必須解表,忌見風寒,葷腥厚味,如犯之,恐生痰涎,變為驚搐,必致危矣。
如初起吐瀉交作者順,乾嘔霍亂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徐氏曰:痘自裏而出於臟故重,疹自表而出於腑故輕。
●景岳曰:痘疹之屬有四種,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
痘則陸續漸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顆粒有辨也。
疹則一齊發出,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
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跡模糊者是也。
斑則無粒,惟成片,紅紫如雲如錦者是也。
大都疹與麻斑同類,即發斑傷寒之屬,而痘則本非其類也。
蓋痘毒本於肝腎,出自中下二焦,是以終始不妨於食,而全賴水穀為主,所以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凶。
故治痘者,不可不顧脾胃。
麻疹之毒,則由表邪不解而內犯太陰陽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則自能食矣。
是痘疹之治,當各有所重者如此。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