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治氣十五】
●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玉機真藏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疏五過論曰: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裏。
●六元正紀大論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間氣同其主無犯,異其主則小犯之,是謂四畏,必謹察之。
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
●至真要大論帝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氣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屬也。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刺法論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
以上俱經旨。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