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氣味十一】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詳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化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
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
詳脾胃門。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酸,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宣明五氣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詳飲食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