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諸氣經義運氣四】
●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六節藏象論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異婁胃。
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東方生風,在氣為柔。
南方生火,在氣為息。
中央生濕,在氣為充。
西方生燥,在氣為成。
北方生寒,在氣為堅。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五常政大論帝曰:太虛廖廓,五運迴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
帝曰:其不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過何謂?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臟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迺。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迺。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迺。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至真要大論帝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
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帝曰: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
帝曰:間氣何謂?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
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帝曰:歲主奈何?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
半,所謂天樞也。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
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帝曰:六氣之勝,何以候之?岐伯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
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遇日之空,亦邪甚也。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帝曰:請言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迺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始終,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曰:所以分天地也。
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其用何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也。
岐伯曰: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
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所謂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可知也。
帝曰: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數乎?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氣交變大論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
帝曰: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