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諸蟲狐惑共二條】
1.仲景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
蝕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主之。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蝕於肛者,雄黃薰之。
愚按:此仲景云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則可見本非傷寒也。
而後世即以狐惑為傷寒者,豈非誤乎!
2.<千金要方>曰: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腹中有熱,又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
若齒齦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裏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當數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心內懊痛悶,此蟲在上蝕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喜眠,此蟲在下,蝕其下部。
人不能知,可服此蝕蟲藥,不爾,蟲殺人。
又曰:凡患濕者,多是熱病後,或久瀉不止,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易水土,溫涼氣著,多生此病。
亦有乾,不甚瀉痢,而下部瘡癢。
不問乾濕,久則殺人。
凡濕得冷則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用之。
若病人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煩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為意,下部生蟲,蟲蝕其肛,肛爛見五臟便死,燒艾於竹筒薰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