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癘風述古治法共七條】
1.薛立齋曰:凡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
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後,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原委而施治之。
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未必實也。
2.癘瘍砭刺之法,子和張先生謂:一汗抵千鍼。
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
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
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
若惡毒蘊結於臟腑,非蕩滌其內則不能痊。
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
若表裏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
若上體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從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并臂腕,以去肌表毒血。
若下體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從穀道中出,仍鍼指足縫并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
如有寒熱頭痛等證,大補氣血為主。
3.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
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
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
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局方>犀角地黃湯。
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虛熱也,宜七味白朮散。
4.癘瘍手足腿臂或各指拳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
5.癘瘍生蟲者,以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所以化蟲,內食五臟,而證則見於外也。
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若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
徐東皋曰:經云,汗之則瘡已,況癩之為風,尤瘡之最惡者,故曰癘風。
諸瘡熱久,熱則生風,且癘風尤染肅殺之氣而成者,若非汗法,何以去其毒風?
所以汗之一法,乃治癘之最要者,其餘諸方,次第用之可也。
凡患人身上癢甚,蓋以風邪氣鬱,血不榮敷而然,宜四物湯加黃芩,白芷,調浮萍末服,發汗而愈。
6.癘風灸法,先服樺皮散,自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後,再灸之。
凡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袪血中之風邪,時更以升麻湯送下瀉青丸為佳。
倘年深日久,即以愈風丹,換骨丹等方,詳而用之。
7.凡大風初起,頭面搔癢,便有紅紫疹塊起者,即可服防風通聖散加苦參,天麻,蟬退數十貼,外用七珍湯浴洗,發汗則易愈。
大忌五辛葷腥厚味半年,必不再發。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