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濕證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痺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濕氣勝者,為著痺也。
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
●太陰陽明論曰: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調經論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刺志論曰: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禁濕地濡衣。
●宣明五氣篇曰:脾惡濕。
●五癃津液別篇曰: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陰陽應象大論曰:濕勝則濡瀉。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九宮八風篇曰:兩實一虛,犯其兩濕之地,則為痿。
●五常政大論曰:敦阜之紀,大雨時行,濕氣乃用。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
●六元正紀大論曰:辰戌年,太陽司天之政,水土合德。
寒濕之氣,持於氣交,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萎不收,濡瀉,血溢。
丑未年,太陰司天之政,濕寒合德,黃黑埃昏。
民病寒濕,腹滿,身憤,胕腫。
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
●痿論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脈要精微論曰: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五運行大論曰:濕傷肉,風勝濕。
●通評虛實論曰: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五色篇曰:厥逆者,寒濕之氣也。
●長刺節論曰: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