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痰飲論治共七條】
1.脾胃之痰,有虛有實,凡脾土濕勝,或飲食過度,別無虛證而生痰者,此乃脾家本病,但去其濕滯而痰自清,宜二陳湯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湯,平胃散,潤下丸,滾痰丸之類,皆可擇而用之。
若胃寒生痰而兼脹滿者,宜和胃二陳煎,或兼嘔吐而痛者,宜神香散。
或為飲食所致,宜加麥芽,神,山楂,枳實之類。
然脾胃不虛,則雖生痰飲,不過微有留滯,亦必不多,且無大害,惟脾虛飲食不能消化而作痰者,其變最多,但當調理脾胃,使其氣強,則自無食積之患,而痰飲即皆血氣矣。
若脾氣微虛,不能制濕,或不能運化而為痰者,其證必食減神倦,或兼痞悶等證,宜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之類主之,金水六君煎亦妙。
若微虛兼寒者,宜苓朮二陳煎主之。
若脾氣大虛,或兼胃寒嘔惡而多痰者,宜六味異功煎,溫胃飲,理中湯,聖朮煎之類主之。
又有勞倦本以傷脾,而疲極又傷肝腎,脾氣傷則飲食減少,或見惡心;肝腎傷則水液妄行,或痰飲起自臍下,直衝而上,此脾腎俱傷,命門土母之病也。
雖八味地黃丸乃其正治,然無如理陰煎,其效更如神也,或加白朮,陳皮亦可。
2.腎經之痰,水泛為痰者也,無非虛證。
有以腫脹而生痰者,此水入脾經,謂之反剋,臟平者,宜六味地黃丸,左歸飲之類主之;臟寒者,宜理陰煎,加減<金匱>腎氣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其或但宜溫燥者,則單助脾經,亦能化濕,惟六味異功煎及理中湯,聖朮煎俱可酌用。
有以虛損而生痰者,此水虧金涸,精不化氣,氣不化精而然,使不養陰以濟陽,則水氣不充,痰終不化,水不歸源,痰必不寧,宜以左歸,右歸,六味,八味等丸,酌其寒熱而用之。
若陰火乘肺,津液乾枯,或喉痛,或煩熱,或喜冷,或便實,必察其真有火邪,而痰嗽不已者,宜四陰煎,一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火本非真,則但宜純補,庶保萬全也。
3.風寒之痰,以邪自皮毛內襲於肺,肺氣不清,乃致生痰,是即傷寒之類,但從辛散,其痰自愈,宜六安煎,二陳湯,甚者小青龍湯之類主之。
其有風寒外襲,內兼火邪者,亦可兼用黃芩。
若血氣兼虛者,不得單用消耗,宜金水六君煎主之。
若傷寒見風而兼發熱嗽痰者,宜柴陳煎主之,或金水六君煎君柴胡亦妙。
4.中風之痰,本非外感,悉由脾腎虛敗所致,治痰之法,詳載非風門,當與此互察之。
5.治痰當分緩急。
凡非風等證,其有痰涎壅盛,閉塞上焦,而藥食不能進者,此不得不先治其痰,以開清道,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為最妙。
若痰氣不甚,食飲可進,便當從緩,求其本而治之,不宜妄行攻擊,或但以六安煎,二陳湯,潤下丸,橘皮半夏湯之類,調之為宜。
若火盛生痰者,宜清膈煎,抽薪飲之類主之。
若類風等證,但察其上焦無滯,或見其神昏困倦,而胸喉之間,氣清息平,本不見痰者,切不可疑其為痰,而妄用剋伐消痰等劑,則無有不敗者矣。
若雜證勢已至劇,而喉中痰聲漉漉,隨息潮甚者,此垂危之候,不可治也。
諸吐痰治痰之法,俱詳載非風門痰治條中。
6.治痰當知求本,則痰無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謬甚矣。
故凡痰因火動者,宜治火為先。
痰因寒生者,宜溫中為主。
風痰宜散之,非辛溫不可也。
濕痰宜燥之,非滲利不除也。
鬱痰有虛實;鬱兼怒者,宜抑肝邪;鬱兼憂者,宜培肝肺。
飲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熱者,有因肥甘過度者,有因酒濕傷脾者,此皆能生痰,而其中各有虛實,辨之不可不真也。
又如脾虛不能制濕,腎虛不能約水,皆能為痰,此即寒痰之屬也;或以脾陰乾爍,而液化為膠,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此即熱痰之屬也。
凡此二者,於痰證中十居八九,是皆虛痰之不可攻者也。
又或有過用峻利,以致痰反日甚者,亦皆脾腎受傷之候,治不求本,濟者鮮矣。
7.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標者,雖不可執,亦不可廢也,詳列如左。
痰因表者汗之,因裏者下之,挾濕者分利之。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亦不去。
膠固稠濁之痰,必用吐。
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達。
痰在下,非白芥子不能除。
痰在皮裏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達。
熱痰火痰,宜青黛,黃芩,天花粉,連翹,石膏,火炎上者,用流金膏。
老痰,宜海石,瓜蔞,貝母,兼火盛膠固者,節齋化痰丸。
實痰火痰,滾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
風痰,用南星,白附子。
濕痰,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澤瀉。
食積痰,用神,山楂,麥芽。
酒痰,用天花粉,黃連,白朮,神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
痰結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藥中加鹹藥以軟其堅,瓜蔞仁,杏仁,海石,朴硝,海藻,佐以薑汁。
竹瀝導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
荊瀝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二瀝佐以薑汁,治經絡之痰最效。
痰中帶血者,宜加韭汁。
海粉,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藥,亦可入煎藥。
南星,半夏,治風痰,濕痰。
石膏墜痰火極效。
黃芩治熱痰,假其下行也。
枳實治痰,有衝牆倒壁之功。
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以他藥,大治頑痰,人鮮知也。
天花粉治熱痰,酒痰最效。
又云:大治膈上熱痰。
玄明粉治熱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軟堅故也。
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結,降痰火。
研細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餂服,甚效。
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效;又治痰挾瘀血成窠囊者,即神朮丸之類。
潤下丸降痰最妙,可常服。
小胃丹,治實痰積飲必用之藥,不過二三服而已,虛者不可用之。
中氣不足之痰,須用參,朮;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茯苓。
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用峻攻,攻盡則大虛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