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痢疾述古共八條】
●仲景曰: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
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褚氏遺書>曰:陰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疼,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
●東垣曰:飲食有傷,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華之氣反從下降,是為飧泄,久則太陰傳少陰而為腸澼。
裏急後重,膿血相雜,數至圊而不能即便者,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使升降之道行,其痢不治自消矣。
裏急者,腹中不寬快也,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裏急後重。
●薛立齋曰:若白痢久,胃弱氣虛,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者,乃土不生金,肺與大腸氣傷而下墜也。
當用補中益氣湯舉其陽氣,則陰自降而二便自愈。
若飲食不入,發熱作渴,勢甚危急,用十全大補湯。
如不應,送二神丸。
若紅痢久,胃弱血虛,脾經血熱下注而不愈者,用四物加白朮,茯苓。
若脾經氣虛,不能統血而不愈者,用四君加川芎,當歸。
若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而不愈者,用補中益氣湯。
●凡嘔吐,食不得下,其或脾胃素有實熱,或過食辛辣厚味而暴患者,宜開胃行滯。
若胃氣虛,隔嘔吐者,宜六君加生薑。
凡痢,腹痛後重,怕手按腹,或脈洪實者,為積滯閉結,宜疏通之。
若腹痛後重,喜手按腹,或脈微細,為陽氣虛寒,宜六君,乾薑溫補脾氣。
●凡氣血虛而作痢,若脾虛血弱者,宜四君子湯。
胃虛血弱者,補中益氣湯。
久病氣血俱虛者,八珍湯。
若脾氣虛寒下陷,補中益氣湯加粟殼,薑,桂,如不應,急用附子。
若氣血虛弱,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粟殼。
若命門火衰,宜八味丸以補母氣。
若腹痛作渴,飲湯,手按之而痛稍止者,俱宜溫補脾胃。
●徐東皋曰:凡痢疾之治,須審病者氣體厚薄,曾無通瀉及用攻積苦寒之藥,脈之有力無力,及正氣邪氣有餘不足,對證施治,未有弗效。
今醫治痢,多峻用下劑及苦寒太過,鮮有不致誤者,況年高與體弱之人,逐致元氣虛陷,反不能支。
胃氣既虛,其痢益甚,有陽虛陷入陰中,則脫血陣陣而下者,醫尚謂血痢不已,仍用苦寒,漸至脈絕,四肢厥冷而死者,曷可勝紀。
且今人之患痢者,多有脾胃先虛而後積滯,通滯之劑宜酌用也,稍或過之,遂致虛脫,蓋有由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