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趨勢】
未來會有哪些新研究、新發現、新藥物,改變你我的生活?
可以預見的是,從大腦下手徹底擺脫食物的誘惑,打針預防癌症、中風,醫院比照飛機駕駛艙也要裝上黑盒子……。
康健雜誌50期 司晏芳/編譯 呂恩賜/影像設計
趨勢1:量身訂做健康處方
基因檢測不只用來篩檢疾病,未來還會是飲食、運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一顆綜合維他命已不能夠符合每個人的需要,而是請先抽血做基因檢測,量身打造你的維生素。美國NuGenix公司販售維他命時,會先為你檢測和氧化酵素有關基因,了解體內氧化壓力,針對個人調整維生素的劑量和比例。
如此吃上一個月,要花上300美元,相當台幣1萬多元。
英國Sciona公司則依據基因,提供個人化的飲食建議,每次諮詢索價200美元。
如果身上有APOA1基因,則多元不飽和脂肪應該比一般人攝取量來得高。
除此之外,基因檢測還可以看出體內排除毒素、製造葉酸的能力,建議你多吃哪些食物,該避免何種食物,精確告訴你「缺什麼、補什麼」。
「每日飲食建議量並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美國杜夫茨大學人類營養研究中心歐杜瓦博士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病人要小心。」
他解釋,適量飲酒向來被認為有助保護心臟,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但是,對於帶有APOE4基因的人,酒精反而提高他們體內壞的膽固醇。
想知道哪種運動最能燃燒你的脂肪,幫助你遠離疾病?
找出個人基因差異,利用運動幫忙調控基因,量身打造運動處方。科學家發現,人體有100~200個基因會受運動調控。
美國加州大學鮑得溫教授接受《預防》雜誌訪問,描繪未來人們如何選擇運動項目。
在運動前,你先做基因檢測,等運動後,檢查啟動或關閉了哪些基因,藉以評估哪種運動最適合你。
趨勢2:減肥,從大腦下手
科學家最新發現兩種荷爾蒙會影響食慾,發出「我飽了」、「我餓了」的訊號,找到消化系統如何和大腦溝通的密碼。
美國西雅圖大學研究指出,胃分泌的荷爾蒙ghrelin不僅會刺激食慾,同時也是復胖的關鍵。
當胃空空如也,體內ghrelin值會上升,刺激你想吃東西,一旦酒足飯飽後,ghrelin值馬上下降。
研究人員發現,利用飲食控制減掉原來體重17%的人,他們ghrelin值比一般人還高出24%,使得他們容易餓、想吃,這可以用來解釋往後為什麼會復胖。
其實,這項生理機制是為了幫助人類度過飢荒。
當糧食不足時,體重直線下降,身體不斷發出「我餓了」訊號,促使人們覓食,增加體重。但是,在今日食物充足的年代,這樣的設計反而令人發胖。
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則找到會發出「我飽了」訊號的荷爾蒙PYY。研究人員觀察,人吃飽飯後,體內PYY會慢慢上升,而且PYY值會影響下一餐的食量。
受試者在餐前注射PYY,大腦會以為已經飽餐過一頓,所以他們未來24小時的卡路里攝取量會比平常減少近三分之一。
「想吃不敢吃」,是許多減肥人士面對食物的心情。直接調控食慾,從大腦下手徹底擺脫食物的誘惑,會是未來減重藥物的新發展。
趨勢3:永保血管暢通
給心血管一支溫度計,測量它有沒有發燒,是最新、最熱門的研究,預估未來10年內,有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場。
現行對於心血管的檢查,是利用血管X光攝影,看看心血管狹窄的程度。
但是,科學家發現心血管早在還沒發生狹窄之前,動脈血管內壁就受損,引發一連串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等傷口結疤後,會有含膽固醇的脂肪組織堆積,逐漸使血管硬化、狹窄。
為了及早偵測血管發炎、硬化情形,多家公司開發心血管的溫度計,尋找何處正在微弱發熱,往後可能會狹窄、硬化。
而辨識熱源的方式,是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從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到雷射、奈米顆粒,都有人嘗試。
如果能早期發現,醫生能做些什麼?
降血脂statin類藥物是被討論最多的藥物。
它有效減少體內產生過量膽固醇,避免膽固醇堆積在血管。
因此,它不但保護心血管,降低往後心臟病發作機率,也能預防腦血管阻塞,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隨之下降。最新研究還發現,statin類藥物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症、糖尿病、視網膜退化病變等症,也極具潛力。
趨勢4:複製人出現
當世上第一隻複製羊「桃利」出現,宣告正式進入複製時代。
現在不只是複製動物,第一個複製人可能會在今年誕生。
義大利婦產科醫生安提諾里宣稱,一位孕婦已懷了人類複製胚胎,胎兒為男性,超音檢查顯示胎兒健康情況良好,出生機率高達9成。
但是,其他科學家提出警告,只有1~6%的複製胚胎能夠順利出生,而且出生後容易發生嚴重畸形、發育不良而早夭。
儘管複製人的做法備受爭議,但是相關利用胚胎幹細胞複製器官,卻為未來醫學帶來無限可能性。
幹細胞是細胞分化過程中初始階段的母細胞,它能分化出200種以上不同功能的細胞。利用幹細胞複製年輕細胞,取代死去或受損的細胞組織。
美國洛杉磯西達-西奈醫學中心的雷夫寧醫生,為一名57歲男性巴金森症病人在腦中重新植入新的多巴胺神經元,一年後,巴金森症狀改善了8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則把幹細胞衍生的肌肉細胞注入心臟,幫助傷痕累累、有衰竭之虞的心臟持續跳動。
台大醫院與工研院合作,成功研發「關節軟骨組織工程再生技術」,讓有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老化、破損病人的病人,不必再使用人工機械關節,而是用自己的軟骨組織培養新生軟骨。
未來拜「複製再生」之賜,可以做到身體「壞哪裡,就換哪裡」,癱瘓中風的人重新站起來,看不見的人因此得見光明,都將實現。
趨勢5:精確瞄準癌細胞
對癌細胞了解愈透徹,可以在各個環節儘早攔截細胞癌化,各種新藥不斷研發出來,希望能更專一的來攻擊癌細胞,使副作用降低。目前有幾種做法:
1.單株抗體 利用老鼠漿細胞製造出針對癌細胞表面特殊抗原的抗體。它們可以和癌細胞表面的抗原或接受器結合,佔住原本信號蛋白結合的位置,使癌細胞內部傳導系統無法啟動。
Rituximab就是此類藥品中第一個發展出來,可以和B型惡性淋巴瘤表面的CD20抗原結合,80~90%患者的B淋巴細胞有CD20抗原,一旦結合後,可引起免疫反應,促使B細胞溶解。
另外一個就是乳癌新藥Herceptin,它會和乳癌表面HER2的接受器結合,只有30%乳癌患者腫瘤表面有HER2,所以只適用在屬於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
另一個被發現的腫瘤表面接受器,就是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
目前發展中治療結腸癌的IMC225即是作用在此。
2.阻斷內部信號傳遞系統 當癌細胞傳遞信號被關閉,加速增生的指令傳不到細胞核,癌細胞反而會走上另一條路──自我毀滅。
這類藥物最先發展出來的就是Glivec。它能有效緩解慢性骨髓白血病和一種罕見的腸胃道惡性腫瘤。
其他類似Gilvec,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有Tarceva,初步研究證實可以對抗頭頸部癌和肺癌,還有像Iressa,可望用來治療某些肺癌、胃癌和攝護腺癌。
3.從基因下手 當細胞失控釋放出不正常的信號蛋白時,同時也會啟動細胞內p53基因,它可以讓失控的細胞自我毀滅,防止細胞癌化。
許多癌細胞會直接或間接破壞p53基因,而Onyx-15即從此處下手。它只攻擊p53基因出錯的癌細胞,治療頭頸部癌和已轉移到肝臟的直腸結腸癌,預估會有不錯的效果。
趨勢6:神奇疫苗
印象中,只有像日本腦炎、小兒麻痺等傳染病,才能利用接種疫苗來預防。
然而,未來癌症、中風也有預防針可以打。
各式乳癌、肝癌、腎細胞癌疫苗研究正如火如荼展開,進展最快的是子宮頸癌症疫苗,正在全球各地展開人體試驗。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子宮頸癌多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性行為是主要傳染途徑。
子宮頸癌疫苗以蛋白質製造假的病毒外殼,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
根據2392名16~23歲美國婦女所做的臨床試驗發現,注射疫苗可以降低第16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最後可能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此項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中風疫苗已通過動物實驗階段,現正預備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它是第一個針對抑制血管發炎反應的疫苗,可望有效降低中風的機會。像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病的疫苗研究,也正積極展開。
趨勢7:醫院利用電腦科技防錯
未來醫院也會比照飛機駕駛艙,裝上「黑盒子」,翔實記錄每一步醫療過程,希望透過電腦監測,及早揪出醫療錯誤。
在英國,蘇格蘭和英格蘭等地醫院正在測試「臨床資料記錄器」。
它會全程監測病人病情,並且記錄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包括醫生劃在病人身上的每一刀,護士給的每一顆藥、每一針。
有別於以往,只能依賴手寫病歷來判定醫療過程有無失當之處。
「這是醫療過程第一次完整而且客觀地被記錄,」英國倫敦皇家學院達次醫生對《Health》(健康)雜誌表示。
雖然,現在還無法做到在醫療疏失發生前,由電腦發出嗶嗶聲警告醫護人員開錯刀、給錯藥、打錯針,但是透過電腦忠實記錄,醫院拿得到第一手資料,希望避免院內再犯相同的醫療錯誤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kSQsMiORGB5doE7FDUueIV_d/article?mid=208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