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六方脈頭眩暈合參】
方脈頭眩暈合參
頭眩之症,多主於痰,中風之漸也。
有因寒痰、濕痰、熱痰、風痰;有因氣虛挾痰;有因血虛挾痰。
夫寒痰濕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濕,或因內傷生冷;熱痰風痰作眩,或因外感風暑,或因內動七情;氣虛眩暈,或因脾虛,不進飲食,或因胃弱嘔吐泄瀉,血虛眩暈,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產後。
夫頭痛頭眩者,乃病之標,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
如產後眩暈,只補其血,脾虛眩暈,只補其氣,即所謂治其病之本也。
《原病式》曰:靜順清謐,水之德也。
動亂勞擾,火之用也。
腦者,地之所生,故藏陰於目,腎水至陰所主,二者,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搖散亂,故腦轉目眩也。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此症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眩言其黑,暈言其轉,雖曰無痰不能作眩,亦本於氣血虛,而後痰火因之,風以感入於腦,故助痰火,而作眩暈,誠因上實下虛所致。
所謂下虛者,血與氣也。
所謂上實者,痰火泛上也。
急則治痰火,緩則補元氣。
又或因七情鬱而生痰,痰因火動,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
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而眩暈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故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暈也。
詳其脈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無不愈。
總之,猶樹木根本不固,而枝葉為之動搖,縱有外觸,亦氣血兩虛,而痰濁不降也。
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此治痰火有餘之症也。
昔有一婦,患赤白帶年余,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帶疾,帶愈,其眩亦安,此以證治氣血不足者也。
如頭面喜暖,手按則暈定者,此陽虛也,宜補其陽。
如面紅耳熱,遇煩暈甚者,此陰虛也,宜滋其陰。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