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胖患者 久走久站更痛】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足底筋膜炎患者常見腳跟的疼痛,容易影響行走。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秘書長陳俊明表示,此症常見病因包括足跟的皮下脂肪纖維墊部份萎縮,導致無法正常承受全身的重量;
或腳跟發生急性滑囊炎等因素誘發此症。
若是體重過重者,長期壓迫腳跟,也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走起路來會感到異常疼痛。
中醫師陳俊明表示,足底筋膜組織位於跟骨部位,可以幫助承受全身重量。
門診中曾有一名50歲的中年婦女,屬於較為肥胖的體形,發生足底筋膜炎2個月時間,平常走路一跛一跛,疼痛特徵包括早晨起床想下床時,腳踩地時非常疼痛,但在活動後或稍有走動後,則疼痛感會減輕。
但是若是久走或久站,又會疼痛變得較明顯,必須經過休息或稍加按摩,或熱敷、泡熱水之後,疼痛才會較為減輕。
這名患者因為體重過重且平常工作需搬重物,導致長短腳,右腳底長期承受不當的重力壓迫,導致筋膜發炎。屬於典型的體重過重,長期壓迫足底筋膜造成發炎的病例。
醫師指出,此症多由於體虛或勞損引起,或年老肝腎不足,肥胖等,造成足跟底下的皮下組織纖維墊部份萎縮所致。
獲長期久站或行走,會在跟骨結節下產生滑囊,滑囊常會因發言而疼痛。
一般來說,患者痛點多在跟骨結節的內側,有時痛處會稍腫。
若進行X光檢查,可能會發現有骨膜增厚等現象。
足底筋膜炎治療可分為急性發作期與慢性期。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秘書長陳俊明表示,中醫治療可採用內治法,在急性期以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為主。
慢性期則應適當益氣補腎。
外治法則可採用穴位針灸、藥物浸洗等方式調理。
中醫師陳俊明表示,足底筋膜炎內治法部分,急性發作期患者,多在疼痛較嚴重階段,表現為夜晚疼痛加重,遇到寒冷疼痛更明顯,得到熱痛才較緩減;
治療應以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為主,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而慢性期多見患者久病不癒,表現為四肢無力,隱隱作痛,嚴重的話則有麻木感,或伴有腰膝酸痛、失眠、耳鳴等;
治療宜益氣補腎,佐以活血通絡,可用六味地黃丸合黃耆建中湯加減。
外治法部分,可針灸且可在足跟底放血治療,針灸可取女膝穴、陽陵泉、阿是穴、崑崙、太谿等穴。
此外,還可用中藥方浸洗方式,用當歸尾、紅花、乳香、沒藥、白芷、防風、羌活、斷續、骨碎補、木瓜、川椒、透骨草各4錢,裝入布袋中,以適量水煮30分鐘,等到適溫時,將藥袋敷於患處且同時浸泡於藥水中,一天可使用多次,幫助活血、祛風、健骨、活絡作用。
引用:http://udn.com/NEWS/HEALTH/HEA2/4864134.s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