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雜症大小合參卷五方脈痙合參】
方脈痙合參(附勞風)
丹溪云: 當作痙,傳寫之誤耳。
考之諸書,亦未有能辯之。
有云病以時發者謂之痙,不以時發者謂之 ,及按《靈》、《素》、仲景以下諸書,云 云痙,字雖有兩般,治多雷同,殆亦不必犁而為二也。
大抵 乃病之名,痙乃病之狀,原其有剛柔二種,以病發之時,而經筋脈絡僵勁,角弓反張,故曰痙 ,是勁急也,是以其病發之狀象而名之也,不然,何歷代諸公,或以治 之方治痙,或以治痙之方治 也。
諸皆能效,治既同而不殊,則症當一而不二。
更有勞風者,因勞汗遇風,其候其治,與同法,但須審其勞損何臟,如因腎氣虛損者,即為腎勞風也,宜隨症施治。
按: 症發作,則通身戰掉,皆因氣虛血虛,挾痰火所致,正猶火炎而旋轉也。
火能燥物,而使氣液之不足,世人不諳,誤認為風而用風藥,風能勝濕,是不足之中而又不足矣。
多因病後汗後而血不能養筋而然,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也。
《玉匱金鑰》曰:休治風,休治燥,治了火時風燥了。
夫火為風燥之本,能治其火,則是散風而潤燥,何風燥之有哉!此 症所以宜補氣液而兼散痰火,(張)常以十全大補,少佐附子,行參 之性以補衛,引歸地之性以養榮,則內起之風火潛消,而 不治自愈矣。
夫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以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 。
血寒泣無汗而惡寒,曰剛 。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病瘡人發汗,產後過汗,致成斯疾者,概可見矣。
診其脈皆沉伏弦緊,但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二證各異,不可不別。
書曰:風病下之則 ,復發汗,必拘急。
又曰: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
可見多因汗下而致 ,皆由壞證而成,則不專於風寒濕之外傳明矣。
若屬風寒濕所傷,有汗者脈必浮緩,無汗者脈必浮緊。
若脈沉細者,濕所傷也。
按:風搐一症,本與 症不同。
夫 症屬濕,然土極必兼風木動搖之化。
風搐屬木,木旺必見金燥緊斂之形,故曰諸風掉眩,曲直搖動皆風木之用。
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此宜吐下之。
是雖不可與 同論,然可引以證 之風熱內作者。
傷寒發汗太過,多成 症。
若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 也。
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脅相構,陽明 也。
若一目左右邪視,並一手足搐搦者,少陽 也。
治法在表無汗汗之,有汗止之;陽明 屬裡下之:少陽 半表半裡和之,所謂各隨其經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1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