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腫脹述古共五條】
1.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2.華元化曰:人中百病,難療者莫出於水也。
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
腎氣壯,則水還於腎,腎氣虛,則水散於皮。
又三焦壅塞,營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
3.丹溪曰:水腫脈多沉,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
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
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
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
宜實脾散,或流氣飲主之。
4.徐東皋曰:經云:臟寒生滿病。
[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
脾為陰中之至陰,故經曰:太陰所至為蓄滿。
大抵脾濕有餘,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之久於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
故凡若此者,宜以辛熱藥治之。
又曰:經云下之則脹已。
此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充實者言也。
如仲景治傷寒邪入於裏,而成腹滿堅實,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氣湯下之可也。
若因脾虛內寒不足,而氣不能運化精微,以成腹滿者,故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脹滿運行,斯可愈矣,即經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
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病者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腹脹愈甚,去死不遠矣。
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
又曰:水腫本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而水自行。
大抵只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但用二陳加人參,蒼白朮為主,或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以制肝木。
若腹脹,少佐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必須補中行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小便長。
又曰:諸家治水腫,只知導濕利小便,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祐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
蓋脾氣虛極而腫,愈下愈虛,雖劫目前之快,而陰損正氣,禍不旋踵。
大法只宜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嚴氏實脾散加減。
要知從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後可以語水腫之治耳。
5.孫一奎曰:予在吳下時,有吳生諱震者,博雅士也。
一日偶談及鼓脹,乃詰予曰:鼓有蟲,否乎?
予卒不敢應,俛思久之,對曰:或有之。
[本事方]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只腹脹而四肢不腫者為蠱,註曰:蠱即鼓脹也。
由是參之,古人曾以蠱鼓同名矣,且蠱以三蟲為首,豈無旨哉。
愚謂鼓脹,即今云氣虛中滿是也,以其外堅中空,有似於鼓,故以名之;彼蠱證者,中實有物,積聚既久,理或有之。
吳生曰:子誠敏也。
予堂嫂病鼓三載,腹大如箕,時或脹痛,四肢瘦削,三吳名劑,歷嘗不瘳。
吳俗死者多用火葬,燒至腹,忽響聲如炮,人皆駭然,乃見蟲從腹中爆出,高二三丈許,燒所之天為昏,俄而墜地,細視之,皆蚘也,不下千萬數,大者長尺餘,蟲腹中復生小蟲,多者十五六條,或十數條,或五六條。
蟲在人腹中蕃息如此,曷不令人脹而死哉!
惜乎諸書未有言及者。
予聞之,恍然如夢始覺,然猶未親見其異也。
歲萬曆癸巳,至淮陰,有王鄉官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後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稍瓜,四肢瘦削,發熱晝夜不退,已年半矣,醫惟以退熱消脹之劑投之,其脹愈甚,其熱愈熾,喉中兩耳俱瘡。
余診視之,脈滑數,望其唇則紅,其腹則疼,又多嗜肥甘。
余思諸凡腹痛者,唇色必淡,不嗜飲食,今其若此,得非蟲乎?遂投以阿魏積塊丸,服之果下蟲數十,大者二,一紅一黑,長尺餘,蟲身紅線自首貫尾,蟲腹中復有蟲,大者數條,小者亦三四條;蟲下則熱漸減,脹潮消,三下而愈,亦信前聞之不虛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