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腫脹氣分諸脹論治凡八條】
1.凡脹滿由於氣分者,宜察氣之虛實。
若脹滿在中而不在外者,其病多實,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之謂也。
若果因酒食厚味,氣滯脈滑,而大滿大實者,宜廓清飲主之;兼脹兼痛,諸藥不效者,宜神香散主之。
若臟腑脹實而堅痛者,宜承氣湯或百順丸下之,然必年壯力強,素無損傷虛弱等證,而暴見脹滿者,方可峻攻,否則,只宜緩治。
如困氣實於中,而表裏俱脹者,宜用蒜瓣以滾湯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醋,常以佐食,大能破氣消滯,亦佳法也。
若氣脹而兼小水不利者,宜用四苓散,以半熟蒜搗膏丸服,極妙。
2.飲食停滯,而致胃口中焦脹滿者,宜大小和中飲酌用之。
兼痛者,宜排氣飲主之。
3.怒氣逆於中焦,或脹或痛者,宜排氣飲,解肝煎之類主之。
兼喘脹者,宜四磨飲,或神香散。
4.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爾通身浮腫,或小水不利者,多以飲食失節,或濕熱所致,宜廓清飲加減主之,或四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用;或濕勝者,宜平胃散之類主之。
5.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而三焦脹滿者,是為氣虛中滿。
其為證也,必多吞酸噯腐,惡食惡寒,或常為溏泄,而別無火證火脈者,必屬臟寒,此所謂臟寒生滿病也,惟宜溫補。
寒在中焦者,宜溫胃飲,理中湯。
寒在下焦者,宜理陰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6.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
又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
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此實脾胃病也。
夫脾胃為中土之臟,為倉廩之官,其臟受水穀,則有坤順之德,其化生血氣,則有乾健之功,使果脾胃強健,則隨食隨化,何脹之有?
此惟不善調攝,而凡七情勞倦,飲食房闈,一有過傷,皆能戕賊臟氣,以致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乃成此證。
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則當以脾胃為主,宜參,耆,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
若察其病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宜人參,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
如果氣有否塞,難於純補,則宜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屬。
如或水道不利,濕氣不行,則當助脾行濕,而佐以淡滲,如豬苓,澤瀉,茯苓之屬。
若諸藥未效,仍當灸治,如後法。
以上諸法,大略如此,然病成單鼓,終非吉兆,必其傷敗有漸,然後至此,使非盡掃塵務,加意調理,則未有或免者矣。
7.治脹當辨虛實。
若察其果由飲食所停者,當專去食積;因氣而致者,當專理其氣;因血逆不通而致者,當專清其血;其於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利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是皆治實之法也。
第凡病腫脹者,最多虛證,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大便溏滑,或脈息弦虛,或聲色憔悴,或因病後,或因攻擊太過,而反致脹滿等證,則皆虛損之易見者也。
諸如此類,使非培補元氣,速救根本,則輕者必重,重者必危矣。
若虛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主之。
若脾虛兼寒者,宜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
若脾虛兼痰者,宜六君子煎。
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
若虛在肝腎者,宜六味地黃湯。
若腎虛兼寒者,宜理陰煎,或八味地黃丸,甚者加減[金匱]腎氣湯主之。
若以虛證而妄行消伐,則百不活一矣。
其有果以少壯停滯,或肝強氣逆,或時氣亢害為邪者,方可直攻其病,但辨之宜詳,不可忽也。
8.凡外感毒風,邪留膚腠,則亦能忽然浮腫,如東垣所謂八益之邪,自外而入者是也。
然其來必速,其證則必有脈緊及頭疼骨痛等證,方是外感之候,先宜解散其邪,如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敗毒散,參蘇飲,葛根白湯之類,隨宜用之。
若風因火熾,而表裏俱熱者,宜芍藥清肝散,或龍膽瀉肝湯之類主之。
若邪傳入裏,太陽陽明并病,而胃實熱甚,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者,白虎湯主之。
若大實大滿,而熱結不退者,大承氣湯,或百順丸下之。
若少陽陽明并病,寒熱往來,滿而實者,宜大柴胡湯下之。
五常政大論曰:下之則脹已,此之類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