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呃逆論治共九條】
1.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
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
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
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2.寒滯為呃者,或以風寒,或以生冷,其臟氣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薑五七片,或佐關煎,或甘草乾薑湯,橘皮乾薑湯之類,皆可酌用。
若寒之甚者,漿水散或四逆湯。
3.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其脈見滑實,而形氣不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沖為呃。
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妙,余嘗治愈多人,皆此證也。
4.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宜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寶鑒>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湯,或神香散。
5.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白芥子,烏藥之屬,或用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6.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加丁香湯,或溫胃飲加丁香。
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氣湯加丁香。
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氣虛而然。
蓋脾胃不虛,則寒亦不甚,故治寒者,當以脾氣為主。
若吐利後胃氣微虛,或兼膈熱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湯。
無熱者,宜生薑,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之類,皆可酌用。
7.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原不能暢達,故凡虛弱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
此呃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制歸氣飲主之,甚效。
或用理陰煎加丁香以疏氣,妙亦如之。
8.凡以大病之後,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證。
察其中虛,速宜補脾,察其陰虛,速宜補腎。
如前二條固其法矣,然猶恐不及,則惟大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9.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