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飲食門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平人絕穀篇曰:腸胃之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刺節真邪論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口問篇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營氣篇曰: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病能論曰: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五臟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詳諸氣門治氣條中。
●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宣明五氣篇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九鍼論曰:病在骨,無食鹹。
病在血,無食苦。
●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論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臟生成篇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刺法論曰: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臟。
詳脾胃門。
●本病論曰:飲食勞倦則傷脾。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形寒寒飲則傷肺。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入還出。
●刺志論曰: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解篇曰:少陰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