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六經證七】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2 20:31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六經證七】
【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六經證七
】
●太陽經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身體痛,無汗,脈浮緊。
以太陽經脈由脊背連風府,故為此證,此三陽之表也。
●陽明經病,為身熱,目疼,鼻乾,不眠,脈洪而長。
以陽明主肌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為此證,此三陽之裏也。
●少陽經病,為胸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咽乾目眩,脈弦而數。
以少陽之脈循肋,終於耳,故為此證。
此二陽三陰之間也。
由此漸入三陰,故為半表半裏之經。
●太陰經病,為腹滿而吐,食不下,嗌乾,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
以太陰之脈布胃中,絡於嗌,故為此證。
●少陰經病,為舌乾口燥,或自利而渴,或欲吐不吐,或引衣踡臥,心煩,但欲寐,其脈沉。
以少陰之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為此證。
●厥陰經病,為煩滿囊縮,或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消渴,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脈沉而弦。
以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為此證。
●成無己曰:熱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未成渴也。
傳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未成消也。
傳至厥陰而成消渴者,熱甚能消水故也。
凡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
肝居下部,而邪居之,則木火相犯,所以邪上撞心。
木邪乘土,則脾氣受傷,所以饑不欲食,食即吐蚘。
脾土既傷,而復下之,則脾氣愈虛,所以痢不止。
●正陽明腑病者,由表而傳裏,由經而入腑也。
邪氣既深,故為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五六日不大便,脈滑而實。
此實熱已傳於內,乃可下之。
若其脈弱無神,或內無痞滿實堅等證,又不可妄行攻下。
●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
此三陽皆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
此三陰俱受病,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
●成無己註曰:三陽受邪,為病在表,法當汗解,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則宜下,故云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三陰受邪,為病在裏,於法當下,然三陰亦有在經者,在經則宜汗,故云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
●太陽證似少陰者,以其發熱惡寒,而脈反沉也。
少陰證似太陽者,以其惡寒脈沉,而反發熱也。
仲景曰: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若不瘥者,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按此二證,謂病在太陽,其脈當浮,而反沉者,因正氣衰弱,裏虛而然,故當用四逆湯,此裏虛不得不救也。
病在少陰,證當無熱,而反熱者,因寒邪在表,猶未傳裏,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表邪不得不散也。
此二證者,均屬脈沉發熱,但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無頭疼,故為少陰病。
第在少陰而反發熱者,以表邪浮淺,可以汗解,其反猶輕;在太陽而反脈沉者,以正氣衰微,難施汗下,其反為重。
由此觀之,可見陽經有當溫裏者,故以生附配乾薑,補中自有散意;陰經有當發表者,故以熟附配麻黃,發中亦有補焉。
此仲景求本之治,其他從可知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