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論脈四】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2 20:30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論脈四】
【
景岳全書-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論脈四
】
●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
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表之虛實;沉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裏之虛實;中而有力無力,可知陰陽之凶吉。
診之之法,當問證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先病為本,後病為標。
能參合脈證,而知緩急先後者,乃為上工。
診法曰:浮脈為在表。
故凡脈見浮緊而數者,即表邪也。
再加以頭項痛,腰脊強等證,此即太陽經病,當求本經輕重而解散之。
脈見洪長有力,而外兼陽明證者,即陽明在經之邪也,宜求本經之寒熱以散之。
脈見弦數,而兼少陽之證者,即少陽經半表半裏之病,宜和解而散之。
沉脈為在裏,病屬三陰,詳具後六經證辨中。
但沉數有力,是即熱邪傳裏也,若表證深入,而內見大滿大實,陽邪熱結等證,治當從下也。
沉緊無力,而外無大熱,內無煩渴等病,此陰證也。
若或畏寒厥冷,及嘔吐,腹痛,瀉痢者,此即陰寒直中,治宜溫中也。
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
脈漸緩者為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
此以大為病進,固其然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
如脈體本大,再加洪數,此則病進之脈,不可當也。
如脈體本小,因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乃為吉兆。
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汗也。
後論汗條中有按,當並閱之。
仲景[傷寒論]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
曰:凡脈浮大數動滑,皆陽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也。
諸脈浮數,而發熱惡寒,身痛不欲飲食者,傷寒也。
若灑淅惡寒,飲食如常,而痛偏一處者,必血氣壅遏不通,成癰膿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寸關尺三部,浮沉,大小,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必愈。
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陽氣衰也。
脈瞥瞥如羹上珠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為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脈微弱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陰證無脈,溫之而脈微續者生,暴出者死。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論]曰: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尺脈微,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
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
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論]曰:緊脈從何而來?
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
假令欬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按此言緊者,即弦搏不軟之謂,蓋單言其緊,而無滑數之意,乃陽明胃氣受傷之脈,故主為陰寒之證。若緊而兼數,則必以外邪所致。
●愚按: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此古今相傳之法也。
然沉脈亦有表證,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
浮脈亦有裏證,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
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方為的確。
蓋寒邪在表,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數浮洪有力者,邪在陽分,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者,邪在陰分,即陰證也。
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證者,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
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此辨之,最為切當。
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證,此其邪之輕者,或以初感而未甚者,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
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則脈雖浮大,自非外邪之證。
●按陶節菴曰:夫脈浮當汗,脈沉當下,固其宜也。
然其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謂邪熱入腑,大便難也,設使大便不難,豈敢下乎?
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身有熱也,設使身不發熱,豈敢汗乎?
若此之說,可見沉有表,而浮亦有裏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