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虛損論治共七條】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2 20:20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虛損論治共七條】
【
景岳全書-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虛損論治共七條
】
1.病之虛損,變態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營衛臟腑。
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
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
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營衛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
此惟陰陽偏困所以致然。
凡治此者,但當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
夫既緣虛損,而再去所餘,則兩敗俱傷矣,豈不殆哉?
惟是陰陽之辨,猶有不易,謂其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其有似陽非陽,似陰非陰者,使非確有真見,最易惑人。
此不可不詳察也。
且復有陰陽俱虛者,則陽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單在陽氣耳。
知乎此,則虛損之治,如指諸掌矣。
2.陽虛者多寒,非謂外來之寒,但陽氣不足,則寒生於中也。
若待既寒,則陽已敗矣。
而不知病見虛弱,而別無熱證者,便是陽虛之候,即當溫補元氣,使陽氣漸回,則真元自復矣。
蓋陽虛之候,多得之愁憂思慮以傷神,或勞役不節以傷力,或色欲過度而氣隨精去,或素稟元陽不足而寒涼致傷等病,皆陽氣受損之所由也。
欲補陽氣,惟辛甘溫燥之劑為宜,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以殘此發生之氣。
如生地,芍藥,天麥門冬,沙參之屬,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參,知,柏,芩,連,龜膠之類,則又切不可用。
若氣血俱虛者,宜大補元煎,或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
五臟俱虛宜平補者,五福飲。
命門陰分不足者,左歸飲,左歸丸。
命門陽分不足者,右歸飲,右歸丸。
氣分虛寒者,六氣煎。
脾腎陰分虛寒,諸變不一者,理陰煎。
三焦陽氣大虛者,六味回陽飲。
氣虛脾寒者,一丹。
胃氣虛寒者,溫胃飲,理中湯。
血虛寒滯者,五物煎。
3.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
此病多得于酒色嗜欲,或憤怒邪思,流蕩狂勞,以動五臟之火,而先天元陰不足者,尤多此病。
凡患虛損而多熱多燥,不宜熱食者,便是陰虛之候。
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
凡陰中有火者,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破故紙,白朮,蒼朮,半夏之屬,皆不可輕用;即如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而用之。
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
然陰虛者,因其水虧,而水虧者,又忌寒涼。
蓋苦劣之流,斷非資補之物。
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從清涼者,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敗。
斯得滋補之大法,諸治如左。
4.虛損夜熱,或午後發熱,或喜冷便實者,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若火在心腎而驚悸失志者,宜二陰煎。
若外熱不已而內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可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
其元氣不足而虛熱不已者,必用大補元煎,庶乎久之自愈。
寒熱門論治尤詳,所當參閱。
5.虛損欬嗽,雖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
蓋肺為金臟,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嗽。
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
故為欬嗽喘促,咽痛喉瘡聲啞等證。
凡治此者,只宜甘涼至靜之劑,滋養金水,使肺腎相生,不受火制,則真陽漸復而嗽可漸愈。
火盛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
火微者,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
兼受風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
貝母丸,治嗽最佳。
6.虛損吐血者,傷其陰也。
故或吐或,所不能免,但當察其有火無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
凡火之盛者,以火載血上,而脈證之間,自有熱證可辨。
急則治標,此不得不暫用芩,連,梔,柏,竹葉,童便之屬,或單以抽薪飲,徙薪飲之類主之。
若陰虛而兼微火者,宜保陰煎,或清化飲,或加減一陰煎主之。
血止即當養血,不宜過用寒涼也。
若無實火而全屬傷陰,則陰虛火虧,血由傷動,而為吐為者,此宜甘純養陰之品,以靜制動,以和治傷,使陰氣安靜得養,則血自歸經,宜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小營煎之類主之。
若陰虛連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陰煎加減主之。
若因勞役,別無火證,心脾腎三陰受傷而動血者,宜五陰煎,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六脈無根而大吐大者,此火不歸源,真陽失守而然,宜右歸飲加減主之,或八味地黃湯亦可。
此惟思慮勞倦過傷者,多有此證。
若因勞倦而素易嘔瀉,多有脾不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陽飲大加白朮主之,萬不可用涼藥。
若大吐大,而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而血猶不止者,速宜用鎮陰煎,其血自止。
若血脫至甚,氣亦隨之,因至厥逆昏憒者,速當益氣以固生機,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主之,若再用寒涼即死。
總之,失血吐血,必其陰分大傷,使非加意元氣,培養真陰,而或專用寒涼,則其陰氣愈損,血雖得止,而病必日敗矣。
7.虛損傷陰,本由五臟。
雖五臟各有所主,然五臟證治。
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
如諸氣之損,其治在肺;神明之損,其治在心;飲食肌肉之損,其治在脾;諸血筋膜之損,其治在肝;精髓之損,其治在腎。
此其可分者也。
然氣主於肺而化于精,神主於心而化于氣,肌肉主於脾而土生於火,諸血藏於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主於腎而受之于五臟,此其不可分者也。
及乎既其,則標本相傳,連及臟腑,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
故凡補虛之法,但當明其陰陽升降,寒熱溫涼之性,精中有氣,氣中有精之因。
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必下陷于腎也,當取之至陰之下;下焦真陰不足者,多飛越於上也,可不引之歸源乎?
所以治必求本,方為盡善。
然余用補之法,則悉在新方八略八陣中,惟細察之,可得其概。
其有諸證未備者,如遺精夢泄,聲啞盜汗,及婦人血枯經斷等證,但于各門求之,則無不俱有照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