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火證論治火共五條】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9-2 20:16
標題: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火證論治火共五條】
【
景岳全書-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火證論治火共五條
】
1.治實火諸法。
凡微熱之氣,惟涼以和之,宜徙薪飲,四陰煎,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黃苓芍藥湯,黃芩清肺飲之類,酌宜用之。
大熱之氣,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飲,白虎湯,太清飲,黃連解毒湯,玉泉散,三補丸之類主之。
火甚而兼脹滿閉結實熱者,宜涼膈散,八正散,三黃丸,大金花丸之類主之。
凡火盛虛煩乾渴或有熱毒難解者,宜用綠豆飲,或雪梨漿,間藥朝夕飲之,退火解毒最速,且無所傷,誠妙法也。
2.鬱熱之火,宜散而解之。
如外邪鬱伏為熱者,宜正柴胡飲,小柴胡湯,或升陽散火湯之類主之。
若鬱熱在經而為癰疽,為瘡疹者,宜連翹歸尾煎,或芍藥蒺藜煎,或當歸蒺藜煎之類主之,或于本門求法治之。
此皆火鬱發之之謂也。
3.虛火之與假熱,其氣皆虛,本若相類,然陰陽偏勝亦有不同。
如陰虛生熱者,此水不足以濟火也。
治當補陰,其火乃息,宜一陰煎,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此所謂壯水之主也。
如寒極生熱而火不歸原,即陰盛隔陽,假熱證也。
治宜溫補血氣,其熱自退,宜理陰煎,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
此所謂益火之源也,又曰溫能除大熱也。
凡假熱之證,以腎陰大虛,則陽無所附而浮散於外,故反多外熱,此內真寒外假熱也,若非峻補真陰,何以復其元氣?
元氣不復,則必由散而盡矣。
但外熱既甚,多見口瘡舌裂,喉乾咽痛,煩渴喜冷等證,而辛熱溫補之劑難以入口,故薛立齋治韓州同之勞熱,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煎五六碗,用水浸冰冷與服。
此法最善,余因效之,嘗以崔氏八味丸料或右歸飲,用治陰虛假熱,傷寒及勞熱煩渴等證,服後頓退,而虛寒悉見,乃進溫補,無不愈者,此真神妙法也。
4.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固其法也。
然虛中有實者,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如加減一陰煎,保陰煎,天王補心丹,丹溪補陰丸之類是也。
若實中有虛者,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如清化飲,徙薪飲,大補陰丸之類是也。
凡此虛中之實,實中之虛,本無限則,故不得謂熱者必無虛,虛者必無熱,但微虛者宜從微補,微熱者宜從微清。
若熱倍于虛,而清之不及,漸增無害也;若虛倍于熱,而清之太過,則伐及元陽矣。
凡治火者,不可不知此義。
5.瀉火諸藥:黃連,梔子,瀉心,肝,大腸之火。
山梔仁,降火從小便出,其性能屈下行。
石膏,瀉腸胃之火,陽明經有實熱者,非此不可。
黃芩,清脾,肺,大腸之火,黃柏,瀉肝腎諸經之火。
知母,清肺,胃,肝,腎之火。
地骨皮,退陰中之火,善除骨蒸夜熱。
生地,麥門冬,清肝肺,涼血中之火。
天門冬,瀉肺與大腸之火。
桑白皮,川貝母,土貝母,解上焦肺胃之火。
柴胡,乾葛,解肝脾諸經之鬱火。
龍膽草,瀉肝,腎,膀胱之火。
槐花,清肝,腎,大腸之火,能解諸毒。
芍藥,石斛,清脾胃之火。
滑石,利小腸膀胱之火。
天花粉,清痰止渴,解上焦之火。
連翹,瀉諸經之浮火。
玄參,清上焦之浮火。
山豆根,解咽喉之火。
膽星,開心,脾,胃脘之痰火。
青黛,蘆薈,胡黃連,瀉五臟之疳熱鬱火。
苦參,瀉疳蝕之火。
木通,下行瀉小腸之火。
澤瀉,車前子,利癃閉之火。
人中白,清肝,脾,腎之陰火。
童便,降陰中血分之浮火。
大黃,朴硝,瀉陽明諸經實熱之火。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除氣虛氣脫陽分散失之火。
熟地黃,當歸,枸杞,山茱萸,滋心腎不交陰分無根之火。
附子,乾薑,肉桂,救元陽失位,陽盛格陽之火。
凡此治火之法,已若盡之,然亦不過言其筌蹄耳;而神而通之,原不可以筆楮盡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