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
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
何者?鷹化為鳩,田鼠化為 ,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
生殺之本始。
(寒暑之用也。
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之為也。)
神明之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以神明居其中也。)
治病必求於本。
(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者,必先求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陽無長之理?乾者,陽也。
謂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
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
云憑氣以交合,故云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
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五臟,謂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燥故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氣為散布,故陽為之,味為從形,故陰為之。)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
氣養形,故形歸氣。
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
(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鬱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
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陽為氣,氣濃者為純陽。
陰為味,味濃者為純陰。
故味薄者。
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陰氣潤下,故味濃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濃則發熱。
味薄為陰少,故通泄;氣薄為陽少,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火之壯者,壯已必衰;火之少青少已則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
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
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勝則不病,不勝則病。)
陽勝則熱,陰盛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物極則反,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
寒傷形,熱傷氣。
(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形傷則寒迫於皮腠,故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先氣證而病形,故曰氣傷形。
先形證而病氣,故曰形傷氣。)
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故曰動。)
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內鬱,故浮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癰膿之腫,) 燥勝則干,(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肝干燥。)
寒勝則浮,(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瀉。
(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
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
細而言之,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也。
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故滿離形骸也。)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
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若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言傷寒、傷暑亦如是。)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間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
陰氣右行,陽氣左行。)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征兆可知矣。)
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人年四十,腠理始疏,榮華稍落,發斑白,起居衰之次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衰之漸也。)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衰之甚也。)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生之道也。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縱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在上故法天。)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在下故法地。)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其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髓不足則邪氣留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裡,八風為變化之綱紀。
八紀,為八歲之紀。
五裡,為五行化育之理。)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裡營運,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蓋由神明之綱紀耳。)
天氣通於肺,(以納至清之氣以象天。)
地氣通於嗌,(以納水穀之濁以象地。)
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
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
穀氣通於脾,(穀空虛,脾受納故)。
雨氣通於腎,(腎注水故。)
六經為川,(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以皆受納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
(清明者,象水之內明。
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以天地為之陰陽,(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於皮腠者,是陽氣之發泄耳。
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則云騰雨降而相似也。)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
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災害之至可知矣。)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濕氣盛則榮衛之脈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
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發揚則邪去。)
因其重而減之,(重則減去之。)
因其衰而彰之。
(因病氣衰,攻令邪去,則真氣堅固,血色彰明。)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台,故衛氣溫,則形分足矣。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由此,則精不足者,補五臟之味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越,謂越揚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引,謂泄引也。)
中滿者,瀉之於內。
(內,謂腹內。)
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之氣,風中於表則汗而發之。)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在外故汗發泄也其 悍者,按而收之;( ,疾也。
悍,利也。
氣候急利,則按之以收斂。)
其實者,散而瀉之。
(陽實則發散,陰實則宣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曰柔,陽曰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決,謂決破其血。)
氣虛宜掣引之。
(掣,讀為導,異,引也。
則氣行調暢。)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