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脾胃勝衰論06】
經云: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
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
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乾舌乾咽乾。
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
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
病患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經云:虛則補其母。
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
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
或身體沉重,走疰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
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
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
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升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
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
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
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
一說,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衝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
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
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
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發升騰之氣也。
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
以火、酒二制為之使,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
(陽分奇,陰分偶。)
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經云: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
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
浮者,陽氣散滿皮毛;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