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漁齋醫話 証治指要一卷 痢疾134】
痢亦夏秋為多,他時間有也。
其因亦由夏月愛啖瓜桃生冷,內受暑邪,外感風涼,伏邪欲泄,為斑為疹為瘧者有之,至迫入大腸,則病痢矣。
其白者在氣分,黃痢傷脾,赤痢在血分,赤白黃紫並見者,為五色痢,當分治之。
前人以白屬寒,赤屬熱,非也。
分氣血則可,分寒熱則未當。
治白痢疏氣消導,或加清利濕熱,或用丁香溫脾。
治黃痢補脾,如炒白朮、茯苓之類,加清導利疏之品。
治赤痢以黃連、黃芩、白芍為主藥,隨症加減。
下痢兼身熱頭疼惡風者,加表藥。
若瘧當兼和解,惟初起赤痢作嘔不納者,為噤口痢,最重,因兼胃病也。
前人有用對金散,予治此症,每加半夏、炒竹茹、銀花露、蓮肉之類,亦多效者。
後重裡急,見風洒淅,加防風、葛根、升麻、柴胡,以升提清陽。
赤痢必用之藥,除主藥之外,如楂肉、濃朴、白頭翁、銀花、陳皮、木香、苦參,初起隨症選用。
至於用過清熱逐穢,調氣不愈者,宜和血之品,如生地炭、歸身炭、丹皮之類。
下如豆汁者,兼挾濕也,宜用茅朮、濃朴、茯苓、澤瀉、豬芩之類。
下如魚腦者,屬脾腎虛寒,參附湯亦可酌用;如屋漏水者,濕毒為多。
二種近於敗症,久而不愈,延為休息者,補脾為主,兼可補腎,所謂久不愈,責諸腎。
然而必佐以枯芩、楂肉、砂仁殼之類,緩緩調補,切不可峻用雙補,多致腹脹。
蓋休息一症,脾腎雖虛,亦有留邪未盡,故宜佐淡清輕消,方為無弊。
凡瀉變痢,為脾傳腎轉重;痢變瀉,為腎傳脾轉輕。
赤痢初起體實者,用桃仁承氣下之,取效最速。
切忌用澀藥,貽害非細。
丹溪云︰“調氣則後重自除,和血則便膿自愈。
”予亦有所得,乃曰︰調氣則後重自除,涼血則便膿自愈;升陽則後重自除,升清則濁降,和血則便膿自愈。
一轉移間,有先後之分,尤為允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