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類經 卷三十 會通類 氣味360】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31 23:04
標題: 【類經 卷三十 會通類 氣味360】

類經 卷三十 會通類 氣味360

 

 

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

 

(見疾病類四。)

 

肺者氣之本。

 

(藏象二。)

 

氣因於中。

 

(疾病三十四。)

 

氣內為寶。

 

(論治十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藏象九。)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藏象二十七。)

 

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經絡二十三。)

 

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疾病七十九。)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

 

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經絡二十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藏象十二。)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疾病六十四。)

 

受谷者濁,受氣者清。

 

清者主陰,濁者主陽。

 

(藏象十九。)

 

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

 

其氣 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名曰酒悖。

 

(藏象二十一。)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針刺八。)

 

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疾病二十一。)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論治七。)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疾病五十八。)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論治類八。)

 

陽為氣,陰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陽一。)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論治七。)

 

補上治上製以緩,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論治三。)

 

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

 

(運氣類四十一。)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論治四。)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辛,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

 

(藏象四。)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疾病二十四。)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九針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疾病二十五。)

 

厥陰在泉為酸化;少陰在泉為苦化;太陰在泉為甘化;少陽在泉為苦化;陽明在泉為辛化;太陽在泉為鹹化。

 

(運氣二十四。)

 

帝曰︰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運氣三十。)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疾病五。)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

 

(藏象八。)

 

甚則以苦泄之。

 

(運氣十七。)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脾,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鹹傷血,甘勝鹹。

 

(藏象五、六。)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疾病六十一。)

 

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

 

(論治九。)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

 

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膽癉。

 

(疾病六十一。)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針刺四十七。)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