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二十九 會通類 經絡358】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見針刺類三。)
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針刺十四。)
人有四經十二從。
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色二十六。)
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針刺二十七。)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
半,所謂天樞也。
(運氣二十九。)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此之謂也。
(運氣九。)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陰陽四。)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
(運氣一。)
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疾病類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陰陽三。)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脈色五。)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脈色二十六。)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針刺二十。)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疾病十三。)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疾病三十四。)
足三陽者下行。
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
(疾病八十二。)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
(疾病十二。)
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肺應皮,心應脈,脾應肉,肝應爪,腎應骨。
(藏象二十八。)
脈者血之府。
(脈色二十一。)
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
(疾病八十。)
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疾病四十。)
陽明者,胃脈也。
陽明主肉。
(疾病十二。)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脈色十一。)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引不,故足痿不用也。
(疾病七十一。)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藏象十一。)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疾病十三。)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
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針刺六十一。)
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
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脈色二十七。)
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疾病十三。)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二陰。
(藏象四。)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經絡二十一。)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
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
(針刺三十五。)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 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疾病六十七。)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經絡十二。)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 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
(疾病八十三。)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疾病四十八。)
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疾病四十九。
又義同四十八。)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藏象二十八。)
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經絡二十一。)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藏象二十五。)
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疾病二十。)
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
(疾病八十六。)
水穀皆入於口,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疾病五十八。)
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
(疾病六十六。)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藏象十七。)
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
(疾病類四十九。
《瘧論》作伏膂之脈,詳四十八。)
傳舍於伏沖之脈。
(疾病二。)
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 中,伏行 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針刺二十。)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
(藏象三。)
帝曰︰手太陰之脈獨無 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焉。
帝曰︰少陰獨無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針刺二十三。)
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疾病六十四。)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
(疾病類三十九。)
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大倉也。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閭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疾病五十六。)
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
(藏象二十九。)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疾病九十一。)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藏象二十三。)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
(藏象二十。)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脈色三十二。)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疾病七十九。)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疾病五十八。)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
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脈色三十。)
命門者目也。
(經絡十二。)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
以官何候?以候五臟。
(脈色三十一。)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
(脈色一。)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針刺十六。)
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
(疾病三十一。)
目 外決於面者為銳 ,在內近鼻者為內 ,上為外 ,下為內 。
(針刺三十七。)
眉本。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
(疾病七十九。)
臂陽明有入 遍齒者,名曰大迎。
足太陽有入 遍齒者,名曰角孫。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
(針刺四十四。)
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疾病十三。)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針刺四十五。)
漸者上俠頤也。
(針刺四十四。)
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針刺四十七。)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
(針刺六十四。)
肓之原在臍下。
(疾病七十三。)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
(疾病五十六。)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
(經絡八。)
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
(論治十九。)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疾病二十。)
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經絡十八。)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疾病二。)
內溢於經,外注於絡。
(針刺二十一。)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脈色三十五。)
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針刺三十八。)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針刺十六。)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所謂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
(經絡十四。)
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陽,(《論勇篇》沖作衡。)
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
顴骨者,骨之本也。
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臂薄者,其髓不滿。
(疾病類七十六。)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針刺三十八。)
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針刺十七。)
氣門乃閉。
(疾病五。
運氣十七。)
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
(疾病十五。)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針刺三十三。)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針刺五十三。)
膀胱之胞薄以懦。
(氣味三。)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疾病六十七。)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
(疾病五十七。)
胞移熱於膀胱。
( 疾病四十六。)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胞之絡脈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疾病六十二。)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疾病三十一。)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疾病三十四。)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
解脈。
同陰之脈。
陽維之脈。
衡絡之脈。
會陰之脈。
直陽之脈。
飛陽之脈。
昌陽之脈。
散脈。
肉裡之脈。
(針刺四十九。)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針刺五十四。)
胃合於三裡,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針刺二十四。
此義與《本輸篇》大同,詳經絡十六。)
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
三焦下 ,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經絡十六。)
所謂三裡者,下膝三寸也。
所謂跗上者,舉膝分易見也。
巨虛者,蹺足 獨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
(針刺七。)
膜原。
(疾病六十六。)
筋膜。
(疾病七十一。)
纓脈。
(針刺五十五。
《寒熱病篇》作嬰筋,針刺四十四。)
皮者道也。
(針刺四十四。)
四街。
(經絡十二、十三。)
四關。
(經絡十五。)
兩衛。
(針刺七。)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疾病十八。)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