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肥瘦嬰壯逆順之刺265】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31 22:03
標題: 【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肥瘦嬰壯逆順之刺265】

類經 卷二十 針刺類 肥瘦嬰壯逆順之刺265

 

 

(《靈樞‧逆順肥瘦篇》全)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針道於夫子眾多畢悉矣,夫子之道,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夫子之問學熟乎?將審察於物而心生之乎?(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言隨應而解,若無堅據之難破者也。)

 

岐伯曰︰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 ,逆順之常也。

 

(檢押,規則也。

 

有法有則以防其錯亂,乃可傳於後世焉。

 

物之平者,莫過於水,故曰平水。

 

此言聖人之道,合於三才,工匠之巧,成於規矩,固皆出於自然之理。

 

知自然之妙者,是謂易用之 ,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願聞自然奈何?

 

岐伯曰︰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水有通塞,氣有滑澀,血有清濁,行有逆順。

 

決 水通經,皆因其勢而利導之耳。

 

宜通宜塞,必順其宜,是得自然之道也。)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 (人之形質不同,刺法亦有異也。)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年大者氣血正盛,故與肥壯之人同其法。)

 

廣肩腋項,肉薄濃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臨臨,下垂貌,唇濃質濁之謂。

 

多益其數,即久留也。)

 

黃帝曰︰刺瘦 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廉,薄也。

 

薄唇輕言,肉瘦氣少也。

 

若此者,刺不宜過,恐其脫損氣血,故必淺入其針而速去之也。)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

 

其端正敦濃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常人者,不瘦不肥之人也。

 

視其白黑者,白色多清,宜同瘦人,黑色多濁,宜同肥人,而調其數也。

 

其端正敦濃者,是即常人之度,當調以常數。

 

《經水篇》曰︰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

 

此即常數之謂,而用當酌其宜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

 

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壯士之骨多堅剛,故曰真骨。

 

監監,堅固貌。

 

壯士之辨有二︰若堅肉緩節、不好動而安重者,必氣澀血濁,此宜深刺久留,同肥人之數也;若勁急易發者,必氣滑血清,此宜淺刺疾去之,同瘦人之數也。)

 

黃帝曰︰刺嬰兒奈何?

 

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可也。

 

(嬰兒血少氣弱,故但宜毫針。

 

以淺而速,若邪有未盡,寧日加再刺,不可深而久也。)

 

黃帝曰︰臨深決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

 

(濁當作滑。

 

血清氣滑者,猶臨深決水,泄之最易,宜從緩治可也。

 

若疾瀉之,必致真氣皆竭矣。)

 

黃帝曰︰循掘決沖奈何?

 

岐伯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 也。

 

(血濁氣澀者,猶循掘決沖,必借人力,但疾瀉之,其經可通也。)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者,太陰肺經,從臟出中腑,而走大指之少商;少陰心經,從臟出極泉,而走小指之少沖;厥陰心主經,從臟出天池,而走中指之中沖也。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者,陽明大腸經,從次指商陽而走頭之迎香;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少澤而走頭之聽宮;少陽三焦經,從名指關沖而走頭之絲竹空也。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者,太陽膀胱經,從頭之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陰;陽明胃經,從頭之承泣而走足次趾之厲兌;少陽膽經,從頭之瞳子 而走足四趾之竅陰也。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者,太陰脾經,從大趾隱白 走腹而上於大包;少陰腎經,從足心涌泉走腹而上於俞府;厥陰肝經,從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門也。

 

凡手之三陰,自臟走手為順,自手而臟則逆;手之三陽,自手走頭為順,自頭而手則逆。

 

足之三陰,自足走腹為順,自腹而足則逆;足之三陽,自頭走足為順,自足而頭則逆。

 

此經之所以有逆順,而刺之所以有迎隨也。)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獨少陰之脈若有下行者,乃衝脈也。

 

詳如下文。)

 

岐伯曰︰不然。

 

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

 

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衝脈起於胞中,為十二經精血之海,故五臟六腑皆稟 焉。

 

其上行者,輸在於大抒,足太陽經也,故出於頏顙,主滲灌諸陽之精。)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 內廉,入 中,伏行 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下行者,並少陰之大絡,出陽明之氣街,由股入足,至內踝之後屬。

 

其別而下者,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所以下行也。

 

音干,脛骨也。)

 

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趾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跗屬,足掌屬也。

 

滲諸絡而溫肌肉,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

 

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詳經絡類十三。)

 

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能溫肌肉,溫足脛,皆衝脈之氣也。

 

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為寒者,亦衝脈之所致也。)

 

黃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

 

故必先導以言,次 切其脈,其有素所必動而今則非者,如沖陽太溪太沖等脈,當動不動,乃可知其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而其厥逆微甚可以明矣。)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微於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