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十四 疾病類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166】
(《素問‧調經論》)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
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願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神屬心,氣屬肺,血屬肝,形屬脾,志屬腎,各有虛實,故其氣不等。)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 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精氣精液義,詳藏象類二十五。
四肢,手足也,合九竅五臟,共為十六部。
三百六十五節者,言脈絡之會。
如《九針十二原篇》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所謂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凡此諸部,皆所以生百病者。)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陰陽表裡,無非五臟之所主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正以見形成於外,神藏於內,惟此五者而已。)
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志意者,統言人身之五神也。
骨髓者,極言深邃之化生也。
五神藏於五臟而心為之主,故志意通調,內連骨髓,以成身形五臟,則互相為用矣。)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隧,潛道也。
經脈伏行,深而不見,故曰經隧。
五臟在內,經隧在外,脈道相通,以行血氣,血氣不和,乃生百病,故但守經隧,則可以治五臟之病。)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心藏神,火之精也。
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笑。
陽衰則陰慘乘之,故多憂而悲。
《本神篇》曰︰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皆此義也。)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此外邪之在心經也。
並,偏聚也。
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則或並於氣,或並於血,病乃甚矣。
今血氣未並,邪猶不深,故五臟安 定。
但洒淅起於毫毛,未及經絡,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小絡,孫絡也。
斥,棄除也。
心主血脈而藏神,神本無形,故神有餘者,但瀉其小絡之血,勿去血太深及中其經,神自平矣。)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按而致之,致其氣也。
刺而利之,補不足以行其滯也。
病以神不足,故不宜出血及泄其氣,但欲通其經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此刺外邪之在心經者,即上文所謂神之微也。
微邪在心經之表,故當按摩勿釋,欲散其外也;著針勿斥,毋傷其內也;乃可移氣於不足,邪去而神自復矣。)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此肺臟之虛實也。
《本神篇》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大略同也。)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此肺經之表邪也。
血氣未並,義俱如前。
肺主皮膚而屬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經隧義如前。
瀉其經隧者,謂察其有餘之脈,瀉其邪氣而已;無傷其大經,出其血,泄其正氣,此刺氣之法也。
有餘尚爾,不足可知矣。)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 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
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此刺肺經之微邪也。
適,至也。
革,變也。
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膚之氣流行也。
次出針而視之曰︰我將深之。
欲其恐懼而精神內伏也。
適人必革者,謂針之至人,必變革前說而刺仍淺也。
如是則精氣既伏於內,邪氣散亂無所止息而泄於外,故真氣得其所矣。)
帝曰︰善。
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此肝臟之虛實也。
《本神篇》曰︰肝藏血,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
(此肝經之表邪也。
邪不在臟而在經,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則知其大經之內,有留止之血也。)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血有餘則盛經滿溢,故當瀉而出之。
不足則察其經之虛者,內針補 之。
然補虛之法,必留針以候氣,所謂如待所貴、不知日暮者是也。
留針既久,但視其脈已大,是氣已至,則當疾出其針矣。
血去則愈虛,故無令血泄也。)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此刺肝經之表邪也。
邪血在絡,但速去之,自可免入經之患矣。)
帝曰︰善。
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此脾臟之虛實也。
涇,水名也。
溲,溺也。
脾濕勝則氣壅不行,故腹脹而涇溲不利。
脾主四肢,故虛則四肢不用。
此與《本神篇》義同。
涇音經。
溲音搜。)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此脾經之表邪也。
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肌肉間蠕動,如有蟲之微行也。
脾土畏風木,風主動,故命曰微風。
蠕音軟,又乳允切。)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經穴絡穴皆足陽明者,以胃為脾之陽也。
故實者瀉之,瀉脾之陽邪也;虛者補之,補脾之陽氣也。)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此刺脾經之微邪也。
邪在肌肉,故但當刺其分肉間,使衛氣得復,則邪氣自索。
索者,散也。)
帝曰︰善。
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此腎臟之虛實也。
腎藏志,水之精也。
水化寒,故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泄。
腎氣不足,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沖。
《本神篇》曰︰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解精微論》曰︰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 也。)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
(此腎經之微邪也。
腎主骨,邪未入臟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然筋當作然谷,足少陰之滎穴也,出其血可以瀉腎之實。
復溜,足少陰之經穴也,致其氣可以補腎之虛。)
帝曰︰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此刺腎經骨節之邪也。
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
故無中其經穴,則邪自能去而可以立虛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