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十四 疾病類 十二經病158】
(《靈樞‧經脈篇》此章與經絡類第二章同出一篇,義有相貫,所當互考。)
黃帝曰︰肺,手太陰也。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
如《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變動為握為噦之類,即此之謂。
肺脈起於中焦,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病如此。
按《至真要大論》列此肺病於少陰司天之下,以熱淫所勝,火克金也。
詳運氣類二十五。
下同。
膨音彭。)
缺盆中痛,(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故肺病則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瞀,木痛不仁也。
手太陰脈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間,故為臂厥。
瞀,茂、莫、務三音。)
是主肺所生病者,(手之太陰,肺所生病也。
按《二十二難》曰︰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主 之,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
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觀此以是動為氣,所生為血,先病為氣,後病為血,若乎近理;然細察本篇之義,凡在五臟,則各言臟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
《難經》之言,似非經旨。)
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渴當作喝,聲粗急也。
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手太陰筋結於肩,藏附於背,故邪氣盛則肩背痛。
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
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
(肩背者,上焦之陽分也。
氣虛則陽病,故為痛為寒而怯然少氣。
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而黃赤。)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瀉虛補,雖以針言,藥亦然也。
熱則疾之,氣至速也。
寒則留之,氣至遲也。
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
不盛不虛,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
下文諸經之治,義與此同。
此節與《禁服篇》大同,詳針刺類二十九。)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寸口主陰,肺為大腸之臟,手太陰經也。
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反小也。
人迎者,足陽明之動脈,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所至也。
《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者,其義即此。
下同。
人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當補當瀉,義具終始篇,詳針刺類二十八。)
大腸,手陽明也。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動義如前。
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也。)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
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故目黃。
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
按《至真要大論》列此於少陰司天條下,以熱淫所勝,病在金也。)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當脈所過,手陽明之次也。)
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
(寒栗不復,不易溫也。
此皆手陽明之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人迎主陽,大腸為肺之腑,手陽明經也,故盛則人迎大於寸口,虛則人迎小於寸口也。
詳義如前。)
胃,足陽明也。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胃屬土,土病而洒洒振寒者,風之勝也。
善呻數欠,胃之鬱也。
按《至真要大論》列此於厥陰在泉條下,其為木勝可知。
黑,水色也。
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顏面。)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病至而惡人者,陽明厥逆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
惡火者,邪客陽明則熱甚也。
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欲閉戶而處者,陰陽相搏而陰勝陽也。
欲上高而歌者,陽盛則四肢實也。
棄衣而走者,熱盛於身也。
此節義詳下二章。
牖音有。)
賁響腹脹,是為 厥。
(賁響,腸胃雷鳴也。
,足脛也。
陽明之脈自膝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 厥逆。
賁,奔同。
音 。)
是主血所生病者,(中焦受穀,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頸腫喉痺,( ,歪也。
胗,瘡也。
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 則汗出。
鼽衄口 等証,皆陽明經脈之所及也。
鼽音求。
衄,女六切。
,孔乖切。
胗音疹。)
大腹水腫,(胃在中焦,土病則不能製水也。)
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陽明脈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指,故為病如此。
臏,頻、牝二音。)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
(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陽明為太陰之表,三陽也,故盛衰見於人迎。)
脾,足太陰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脈連舌本,故強。
脾病則不運,故嘔。)
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為痛為脹。
噫,噯嘆聲。
陰盛而上走於陽明,故氣滯而為噫。
噫,伊芳、隘二音。)
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脾氣通也。
以上諸義詳下章。)
身體皆重。
(脾主肌肉也。
按《至真要大論》列以上諸証於厥陰在泉條下,木勝克脾也。)
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太陰土也。)
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
(太陰脈支者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痛。
脾寒則為溏瀉,脾滯則為瘕。
脾病不能製水,則為泄為水閉黃膽不能臥。
脾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內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諸病。
按︰《至真要大論》於厥陰司天條下列此諸証,以風淫所勝,病本於脾也。
瘕,加、駕二音。
疸音旦。)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足太陰為陽明之裡,三陰也,故脈之盛衰候於氣口。)
心,手少陰也。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故為嗌乾心痛。
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渴而欲飲。
嗌音益。)
是為臂厥。
(手少陰循臂內後廉出小指之端,故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手少陰經,心所生病也。)
目黃脅痛, 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
(少陰之脈系目系,故目黃。
出腋下,故脅痛。
循 臂內入掌內後廉,故為熱痛諸病。
,儒、軟二音,又雙刀、奴到二切。)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少陰為太陽之裡,三陰也,故脈之盛衰見於寸口。)
小腸,手太陽也。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本經之脈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頸上頰,故為是病。
《至真要大論》列此於太陽在泉之下,以寒淫所勝而病及火府也。
頷,何敢切。)
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
(手太陽脈循 外後廉繞肩胛,交 肩上,故肩 之痛如拔如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製,是主液所生病也。)
耳聾 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
(皆小腸經脈之所及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為少陰之表,故候在人迎。)
膀胱,足太陽也。
是動則病沖頭痛,(本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故邪氣上沖而為頭痛。)
目似脫,項如拔,(脈起目內,還出別下項也。)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本經挾脊抵腰中,過髀樞,循髀外下合 中,貫 內,故病如是。
按《至真要大論》列以上諸証於太陰在泉司天之下,以濕淫所勝,土邪傷水也。
髀,並米切,又音比。
音國。
, 同,音篆。)
是為踝厥。
(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筋結於外踝也。
踝,胡寡切。)
是主筋所生病者,(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巨。
其下者結於踵,結於 ,結於 ,結於臀;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網,下結於。
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者。)
痔瘧狂癲疾,(脈入肛,故為痔。
經屬表,故為瘧。
邪入於陽,故為狂癲疾。)
頭囪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
(皆足太陽之所及,故為此諸病。
囪音信。
尻,開高切。)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為少陰之表,故候在人迎。)
腎,足少陰也。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
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飢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色見於面,故如漆。
腎藏精,精衰則枯,故如柴。)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及其母也。)
坐而欲起,(陰虛不能靜也。)
目KT KT 如無所見,(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
腎氣內奪則目KT KT 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於腎也。
KT 音荒。)
心如懸,若飢狀,(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
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
按《至真要大論》列以上諸証於太陰司天之下,以土邪淫勝,故病本於腎也。)
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惕惕如人將捕之。
以上諸義詳下章。)
是為骨厥。
(厥逆在骨,腎主骨也。)
是主腎所生病者,(足少陰經,腎所生病也。)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足少陰之脈循 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病如是。)
黃膽腸 ,(陰虛陽實,故為黃膽。
腎開竅於二陰,故為腸 。
疸音旦。
音僻。)
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
(足少陰之脈,自小趾斜趨足心,上 出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故為此諸証。
嗜臥者、多陰少陽,精神匱也。
《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
(生肉,濃味也。
味濃所以補精,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節勞也。
安靜所以養氣,諸經不言此法,而惟腎經言之者,以真陰所在,精為元氣之根也。)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少陰為太陽之裡,故候 在寸口。)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也。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皆本經之脈所及。)
甚則胸脅支滿,心中 大動,(手厥陰出屬心包絡,循胸出脅故也。
音淡,動而不寧貌。)
面赤目黃,(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則面赤目黃。
以上諸証,按《至真要大論》俱列於太陽司天之下,以寒淫所勝,則心火受病也。)
喜笑不休。
(心在聲為笑。)
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也。)
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
(脈起心胸,入掌中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 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厥陰為少陽之裡,故候在寸口。)
三焦,手少陽也。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痺。
(渾渾 ,不明貌。
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故為是病。
按《至真要大論》列此於太陰在泉之下,濕土所以勝水也。
( ,屯、吞二音。)
是主氣所生病者,(三焦為水瀆之腑,水病必由於氣也。)
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後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
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少陽為厥陰之表,故候在人迎。)
膽,足少陽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膽病則液泄,故口苦。
膽鬱則不舒,故善太息。)
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裡也。
義詳下章。)
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按《至真要大論》列以上諸証於陽明在泉司天者,即其義也。)
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本經循髀陽出膝 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熱。
木病從火,故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
又 骨為 ,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
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証。)
頭痛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馬刀,瘰 也。
俠癭,俠頸之瘤屬也。
音漬。
癭音影。)
汗出振寒瘧,(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
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
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 不用,為此諸病。
(皆本經之脈所及也。
脛,形景、形敬二切。)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為厥陰之表,故候在人迎。)
肝,足厥陰也。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於腰髁下中 下 之間,故為腰痛。
《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
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卒疝。
婦人少腹腫,即疝病也。
上義詳下章。
( , 同,音頹。)
甚則嗌乾,面塵脫色。
(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故為此病。
按《至真要大論》列以上諸証於陽明在泉司天之下,以燥淫所勝,則病本於肝也。)
是肝所生病者,(足厥陰經,肝所生病也。)
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
(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 抵小腹,故為此諸病。
飧音孫。
癃,良中切。)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首經。)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為少陽之裡,故候在寸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