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五 脈色類 診尺論疾64】
(靈樞論疾診尺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欲診尺以知臟腑,故曰從外知內。)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寸口之脈,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脈,其內可知。
通身形體,難以盡見,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
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目窠,目下臥蠶處也。
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
頸脈,人迎脈也。
而不起,按之有窩也。
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
風水義見疾病類三十一。
膚脹義見疾病類五十七。
窠音科。
癰,去聲。
音夭。)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
(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
尺肉弱者,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 。
解 者,身體困倦,故欲安臥。
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澤脂,即前淖澤之謂。
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
尺膚澀者,風痺也。
(尺膚澀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痺。)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 飲也。
(如枯魚之鱗,乾澀甚也。
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 飲。
又下編肝脈澀甚為溢飲。
,溢同。)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
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
出,漸愈之謂。)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炬然,火熱貌。
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臂 之節也。
一曰曲池以上為肘。
肘在上,手在下,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下也。)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
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
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肘後粗以下三四寸,謂三裡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
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魚上脈青,胃之寒也。
經脈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脈多青矣。
魚義見經絡類二。)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 有加,立死。
(尺炬然熱,火在陰也。
人迎大者,陽之勝也。
故當失血。
若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形有餘而氣衰少也。
陰虛既極,而煩 再加,故當立死。
,美本切。)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