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四 藏象類 血氣陰陽清濁33】
(靈樞陰陽清濁篇 全)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十二經水義,詳經絡類三十三。
此言經脈經水各有清濁之異,而人之血氣如一,其何以分別應之?)
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人之血氣若果如一,則天下皆同,當無雜亂矣,蓋言其必不能同也。
惡音烏。)
黃帝曰︰余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
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察之一人亦有亂氣,況於天下乎?故推於一人,即可以知天下,然則人己血氣本不一,而不一之理則一也。)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
(人身之氣有二︰曰清氣,曰濁氣。
濁氣者,穀氣也,故曰受谷者濁;清氣者,天氣也,故曰受氣者清。
二者總稱真氣。
刺節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是指入者為天氣,出者為穀氣。)
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喉主天氣,故天之清氣,自喉而注陰,陰者五臟也。
咽主地氣,故谷之濁氣,自咽而注陽,陽者六腑也。)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濁之清者,自內而出,故上行。
清之濁者,自外而入,故下行。
一上一下,氣必交並,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則亂氣出乎其中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
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
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大別,言大概之分別也。
上文以天氣穀氣釐清濁,而此言清中之濁,濁中之清,其所行復有不同也。
清者上升故注於肺,濁者下降故走於胃。
然而濁中有清,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濁,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以為血脈營衛。
而其積氣之所,乃在氣海間也。
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
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手太陽,小腸也,小腸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穀,清濁未分,穢污所出,雖諸陽皆濁,而此其濁之濁者也,故曰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肺也,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為清氣之所注,雖諸陰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此即上文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之義。
空,孔同。)
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足太陰,脾也。
胃司受納水穀,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所以獨受其濁,而為清中之濁也。)
黃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此又以針下之氣,言清濁陰陽也。
清者氣滑,針利於速;濁者氣澀,針利於遲。
陰者在裡,故宜深而留之;陽者在表,故宜淺而疾之。
其或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乃為清濁相干,當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數以調之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