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三十三 癰疽病諸候下 四十一、腸癰候1060】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濕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
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
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複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
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寮非者,是腸癰也。
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
小腹痞堅,小便或難,汗出,或複惡寒,膿為已成。
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家成引日。
又,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
脈滑澀相搏,腸癰出《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