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諸病源候論 卷八 時氣病諸候 一、時氣候253】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9 09:43
標題: 【諸病源候論 卷八 時氣病諸候 一、時氣候253】

諸病源候論 卷八 時氣病諸候 一、時氣候253

 

 

卷之九 時氣病諸候(凡四十三論)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

 

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

 

此是節後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

 

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發汗也。

 

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

 

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熱頭痛。

 

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

 

不得下,胃中餘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

 

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

 

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

 

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

 

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餘藥治也。

 

不相主當必危。

 

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

 

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

 

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

 

去 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乾浴。

 

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