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五 病能集三 痙病74】
卷五 病能集三(雜証十三門)
痙病
張景岳曰︰痙之為病,即《內經》之 病也。
以痙作,蓋傳寫之誤耳。
其証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強,四肢拘急,或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
仲景以汗、下為言,謂其誤治亡陰所致。
然有不因誤治者。
而凡屬陰虛血少,不能榮養筋脈,致搐攣僵仆者,皆是此証、但人多不識耳。
如中風有此者,必年力衰殘,陰之敗也。
產婦有此者,必去血過多,衝任竭也。
瘡家有此者,必血隨膿出,營氣涸也。
小兒有此者,或風熱傷陰,遂為急驚;或汗瀉亡陰,遂為慢驚,此皆陰虛之証。
蓋精血不虧,雖有邪干,斷無筋脈拘急之病。
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
治此者,當先以氣血為主,邪甚者兼治其邪,邪微者不必治之。
蓋此証所急在元氣,元氣復而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矣。
今人誤從風治,不知此內生之風燥症也,止宜滋補,本無外邪。
即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若再治風痰,難乎免矣。
陳無擇曰,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 。
蓋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痙;寒泣血,故無汗而惡寒,曰剛。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
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
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
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風病下之則成痙。
瘡家發汗亦成痙。
可見病痙者多由誤治,虛實了然矣。
陳無擇能知所因,而猶有未善者。
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
不知發汗必傷血液,誤下必傷真陰,陰血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拘攣、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豈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邪?必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如以散風去濕為事,豈血燥陰虛所能堪乎?仲景言痙病,止屬太陽,以痙之反張在背,背之經絡惟太陽、督脈,言太陽則督在其中。
然仲景止言表,而未詳裡。
《內經》曰︰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
又曰︰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經合。
又曰︰足太陽之筋病,脊反折,項筋急。
足少陰之筋病,主癇瘈瘲及痙。
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觀此,則痙病乃太陽、少陰之病。
膀胱主津液,腎主藏精,病在二經,水虧可知。
治此當以真陰為主。
治法︰因汗因瀉,其氣必虛,微虛宜三陰煎、五福飲;大虛陰勝,脈沉細,大營煎、大補元煎。
多汗者,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陽氣大虛,汗出,或亡陽者,參附湯、 附湯、大補元煎。
汗出兼火熱燥者,當歸六黃湯。
因泄瀉者,胃關煎、溫胃飲。
瀉止而痙者,大營煎、五福飲。
兼火者,必脈有洪數滑,症見煩熱,宜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
火盛而陰血燥涸者,清化飲、玉女煎。
若有表邪未解者,當察邪之微甚,及証之陰陽。
身有微熱,脈不緊數者,微邪也,只補正氣,五福飲。
若表邪未解,陰虛無汗,身熱,宜三四柴胡飲、補陰益氣煎。
若陽氣大虛,陰極畏寒,邪不能解而痙者,大溫中飲。
痰盛者先清上焦。
火盛多痰,清膈煎、抱龍丸。
多痰無火,六安煎。
此証多屬虛痰、虛火,因其壅滿,不得不暫為清理。
但得痰氣稍開,便當調理血氣。
若兼濕,以王海藏法治之,剛痙神朮東加羌活、麻黃,柔痙白朮東加桂心、黃 。
喻嘉言曰︰《素問》謂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千金》推展其義,謂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
是合風、寒、濕三者以論痙矣。
《金匱》以痙、濕、 名篇,又合暑、濕、熱三者言之。
然所謂柔痙、剛痙,未嘗不兼及風寒。
又云發汗過多因致痙。
古今言痙之書止此。
王海藏論痙,知宗仲景,可謂識大之賢矣。
夫以仲景論痙病所舉者,太陽一經耳。
後之治此病者,知為太陽,或用《金匱》桂枝、葛根二方,茫不應手,每歸咎仲景未備。
不思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陽而傳六經,邪不盡傳即不已,故三陰三陽皆足致痙。
仲景之書雖未明言,其隱而不發之旨,未嘗不躍然,如太陽之傳陽明,項背幾幾;少陽之頸項強。
是知三陽皆有痙矣。
而三陰豈曰無之?王海藏謂三陽、太陰皆病痙,獨不及少陰、厥陰。
云背反張屬太陽;低頭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屬陽明;一目或左或右斜視,一手一足搐溺屬少陽;發熱,脈沉細,腹痛屬太陰。
治太陰以防風當歸湯。
治太陽、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以柴胡加防風。
治少陽汗後不解,寒熱往來而成痙者,製附子散、桂心白朮湯、附子防風散。
雖不及少陰、厥陰,意原有在。
觀其白朮湯下,云上解三陽,下安太陰,一種苦心,無非謂傳入少陰、厥陰,必成死症耳。
《靈樞》謂足少陰之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與太陽筋合,其病在此,為主癇瘈瘲及痙,在外陽病不能俯,在內陰病不能仰。
是則足少陰與足太陽,兩相內外,以不能俯者,知為太陽主外;不能仰者,知為少陰主內。
其辨精矣。
太陽主外,則陽明、少陽主外可知;少陰主內,則太陰、厥陰之主內可知。
故仲景之以項強、脊強、不能俯者,指為太陽之痙,原以該三陽也;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為少陰之痙,以該三陰。
所謂引而不發,躍如也。
《素問》謂腎病者喜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形容少陰病俯而不能仰之狀更著。
海藏所謂低頭視下,肘膝相構,正不能仰之陰病,反指為陽明之痙,立言殊有未確。
況仲景謂︰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又謂︰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言可用溫以治之也。
然仲景於太陽症,獨見背惡寒者,無俟其身蜷,蚤已從陰急溫,而預救其不能仰。
於少陰症而見口燥咽乾,及下利純青水者,無俟項背牽強,蚤已從陽急下,而預救其不能俯。
蓋臟陰之盛,腑有先征;府陽之極,入臟立槁。
此皆神而明之之事,後代諸賢,不能贊一辭耳。
此外如小兒之體脆神怯,不耐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以驚風立名,投金石腦麝之藥,死而不悟。
又如新產婦人,血室空虛,外風襲入而成痙病。
輒稱產後驚風,妄投湯藥,可慨也已。
凡痙病所因,或外感六淫,或發汗過多,或瘡家誤汗,或風病誤下,或灸後火熾,或陰血素虧,或陽氣素弱,各各不同。
故痙病之壤、不出亡陰、亡陽兩途。
亡陰者,津液精血素虧,不能營養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陰也;亡陽者,陽氣素薄,不能充養柔和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陽也。
陰已虧而復補其陽,則陰立盡;陽已薄而復補其陰,則陽立盡。
不明傷寒、經絡、脈理,動手輒錯。
無怪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