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瘴氣門 病機2186】
東南山澤濕氣鬱蒸不散,中人猶夫傷寒者,則亦不可不謹也。
惟濕鬱而為熱,所以東南之地,冬不甚寒,霧多風少,陽氣不固,冬不藏精,人因虛而感其邪,則病身熱頭痛,口乾腹滿,嘔逆,狀如傷寒熱証,雖云山嵐瘴氣,其實內因而得之者也。
閩廣嶺南之地,雖有瘴氣,其不病者居多,而所以感之者,乃因正氣內虛,外邪乘虛而入也。
不然則東南之人當一一病瘴而奚有暇他病耶?故治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是之謂知本。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
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
二氣相搏,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
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花。
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
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飲食衣服藥物之類往往生醭。
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
蓋陰常偏勝而然。
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
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
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寒,陰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
予觀嶺南瘴疾証候,雖或不一,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
況人一身上本屬陽,下本屬陰,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証也。
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黃、金沸、青龍等湯發表,則旋踵受斃。
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病患下體既冷,下之者十無一生。
若此者醫害之也。
其年餘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
二仆皆病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一云願得涼藥清膈。
余審其証,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
翌日各與丹朱丸一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爾遂得平安,更治十數人皆安。
蓋附子用生薑煎,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
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虛熱非真熱也,宜服薑附湯。
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
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
或有脈証實,非上熱下寒,面目黃赤,不可用附子。
脈若浮供而數,寒熱往來,無汗,乃小柴胡湯証。
若審証可疑,寒熱不辨,宜服嘉禾散。
若熱多者冷服之,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陰陽,治下虛中滿,療四時瘟疫、傷寒,使無變動。
雖傷暑及陽証,傷寒服之亦解。
若或寒多服之,尤宜服二三日,即寒熱之証自判,然後隨証調治之,無不愈。
大抵嶺南之地卑濕,又人食檳榔,多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不宜更用汗藥,此理甚明,亦有當汗下者,終不多也,明者察之。
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辟入南研究此証,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卒不服藥,惟事鬼神。
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豈可坐視而不藥耶?為中醫每每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
人過桂林以南無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空,不可用汗吐下三法。
其業醫者,既鮮又庸,或妄汗吐下,是謂虛虛。
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
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
輕者寒熱往來,正類 瘧,謂之冷瘴。
重者蘊熱沉沉,晝夜如臥灰火中,謂之熱瘴。
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
冷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此方書之說也。
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非傷寒失音之証乎?又豈中風失語之証乎?治得其道,間亦可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狹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鬱,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
或有飲酒而不節者,或有食煎炙而積熱者,偶成此証。
其熱晝夜不止,稍遲二三日不治,則血凝而不可救矣,南方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
然挑草子法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亦有疊、間日之作。
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驗其証即是外方之瘧,本非重病,每因誤而致禍,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
但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即與附子湯而愈。
若誤投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
若脈洪盛証候實熱,且服和解藥,而徐治之。
若誤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要在切脈審証之虛實寒熱,治之無不愈也。
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則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
又謂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相諳,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
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
說固有理,但備之以將養之法,解之以平易之藥,決保無病,縱病亦易愈矣。
且瘴之為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者多,蓋土人淫而下元虛,又浴於溪而多感冒,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也。
然則病瘴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有以致之耳。
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寒溫,晨酒夜食切忌太過。
間稍身上不快,即服正氣一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何瘴之有?故下文有云︰ 夫勞役傷飢,則內傷不足者也,所謂邪氣傷虛不傷實,同一理也,然則居斯土者,可不知所慎哉?每每病此,則未必非勞役而得之。
故《衛生方》云︰北人寓居廣之地者,往來廣之途者,俱有陰陽相搏之患,居者十病二三,途者十病八九。
蓋居者安靜,途者勞傷,正《活人三昧》論瘴瘧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邪氣不能為害。
然道路崎嶇,人煙疏闊,水漿不潔,酒炙多腥,飲食起居,未免乖度,況復有陰陽相搏之氣乎?故曰︰瘴氣惟染勞役傷飢之人者,此也。
嶺表之俗食檳榔,甚者日至十數枚。
蓋瘴瘧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滯痰結,而檳榔最能下氣消食去痰,故人狃於近利而暗於遠患。
此頗類北人之食酪酥,故膚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塞,塞而不得出。
嶺南地熱食檳榔,故臟氣疏泄。
然一旦病瘴,當攻發,則虛羸而本不能堪。
所以土人多瘠而色黃,豈全是氣候所致?蓋亦檳榔為患,殆弗思耳。
《本草》載︰三人晨行觸霧,飲酒者獨不病,故北人度嶺率相勉以飲酒,且遷客羈士往往醺酣以自適,而嶺外酒價尤廉,敗夫役卒俱得肆飲,咸謂可以辟瘴,殊不知少則益而多則滋瘴之源也。
何以言之?南土暑濕,嗜酒則多中暑毒,兼瘴瘧之作,率因上膈痰飲,而酒尤能聚痰,嶺外諺云︰莫飲卯時酒,莫食申時飯,誠攝生之要也。
可見酒一物能辟瘴以生人,能滋瘴以害人。
然則生也,害也,非酒也,顧在人也。
廣南海以暑毒為患音,蓋一歲之間,暑熱過半使人難辟而易犯,起居飲食少失節度,則為暑毒所中,道途之間,多有冒暑,故土人暑相戒勿出。
且遐荒之境,道路崎嶇,傳世飲食皆不如欲。
自化初至,皆云不習水土而病,既還,則又謂之回頭瘴。
大率得之道途間冒犯暑氣,與夫飲食居處失度也。
寒暑之候不常,尤難於調攝。
凡居人與在路者,冬夏之衣,皆不可缺,隨其氣候,速宜增減,緩則能致病。
又嶺外海風異常,稍中人則為病,坐臥易衣,當慎之也。
嶺外雖以多暑為病,而四時亦有傷寒瘟疫之疾,其類不一。
土人不問何疾,悉謂之瘴,治療多誤。
或有一歲盛寒,近類中州。
而土俗素無蠶績,冬不衣綿,居室疏漏,戶扃不固。
忽遭歲寒,則次年瘟疫必興。
醫者之治瘟疫,當以本法治之,而隨其風土氣候,與夫人之強弱出入可也。
瘴瘧之作多因伏暑傷冷所致,縱非飲食冷物,即寒邪感於外,飲食傷於內也。
大抵伏暑淺而寒多者易治,伏暑深而熱多者,難治。
近時北醫至此,用大柴胡湯治熱瘴,須是本氣壯實者乃能堪。
如土人久服檳榔,臟氣既虛,往往不能服寒藥,然土人才見發黃便為不治疾,良可哀也。
北人之來嶺南,婢仆多病瘴氣。
蓋勞役之人,飲食乖度,晝日冒暑,夜多臥地,又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斃。
既與之同休戚,宜加意戒之。
俚俗有病必召巫覡而祭鬼神,士夫咸笑其信巫不信醫。
愚謂此殆可憫惻而不可以笑也。
夫民雖至愚,而孰不能趨利避害?況性命所系,曉然易見。
若醫者能愈人疾,彼何苦不用?蓋嶺外良醫甚鮮,藥類尤乏,況山谷海嶼之民,何從而得醫藥?所以不免而信巫也,豈得已哉﹗瘴病不一,而土人以啞瘴最為危急,其狀初得之,即失音,不過一二日不救。
醫家多言極熱所致,或云蘊熱而感寒所激。
近見北醫有用煎生附子一味愈此疾者,得非以熱治熱,或是發散寒氣耶?予觀有謂飲溪澗水中毒,令人失音,則知凡失音者,未必皆瘴也。
溪澗水毒灼然有之,道路多無井泉,而瀕江之民與夫山行者皆飲溪澗之水,豈無邂逅遇毒者?故途人所以多病,得非是歟?嶺外多毒草,彘食之,而人食其肉者,亦毒人。
所以北人度嶺多戒食彘,然則嶺外能致瘴疾者,非一端。
順泉云︰嶺南之彘在市井者,食豆酒糟,在鄉村食糠並粹米、芋苗,未有食草者,即此牛馬羊畜之肉,悉皆不可食也,可乎?此其所以不足信也。
舊傳出嶺有回頭瘴者,大概與在廣而發瘴,及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不異。
蓋南方陽氣常泄,陰氣常盛,二氣相搏,四時悉有寒熱之氣,人感之而作寒熱之疾,寒則戰栗,熱則怫鬱,多由得汗而解,此廣瘴之寒熱也。
今所謂回頭瘴,及方入廣而不伏水土者,亦不過陰陽相搏,氣候不調而感疾也。
嶺南天氣冬無霜雪,春寒秋熱,氣候不齊,或一日而忽更變,與外方天氣大不相侔。
今回頭瘴者,蓋是先染廣中之氣,復感外方之氣,冷熱相忤,寒暄不調,遂作陰陽相搏之疾。
須度時之寒熱,量元氣之濃薄,如出嶺於孟冬時者,廣尚多暄而必寒,或轉北風,間有暴冷。
若屆途之際,宜服和解散、神朮散之類、和脾胃逐風邪。
及至外方,則天寒地凍,將及境之際,可服正氣散、養胃湯之類,絕舊瘴,御時寒。
然則四藥特筌蹄耳,其實在保躬調養,酌序消詳,切不可以得出煙瘴為恣欲,此病之所由作也。
故所謂回頭瘴者,豈虛言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